山东省工厂化养殖鲆鲽类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调查研究

来源 :中国海洋湖沼学会、中国动物学会鱼类学分会2012年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lofly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东省工厂化养殖(大棚养殖)规模已达到499.6万平方米,大多数利用地下海水和卤水养殖温、冷水性鱼类,少数利用自然海水养殖.鲆鲽类主要养殖种类为大菱鲆、褐牙鲆、漠斑牙鲆、大西洋牙鲆、半滑舌鳎、条斑星鲽、圆斑星鲽、星突江鲽等.虽然山东省地下水资源可开采总量较大,然而开发潜力和空间已经不大.为实现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需要开展以下几点工作和研究:(1)加强地下水开采管理。(2)采用污水集中收集处理措施和封闭式循环水系统。(3)继续开展井盐水利用与海水入侵关系研究。
其他文献
本文基于2007-2012年赤水河合江县、赤水市和赤水镇三个江段的渔获物调查数据,应用数量生物量比较曲线(ABC曲线)对赤水河鱼类群落的现状进行研究和分析。调查期间共出现鱼类131种,其中长江上游特有鱼类39种。相似性分析显示鱼类群落结构空间差异显著,合江县和赤水市江段鱼类群落呈现出显著的季节变化,而赤水镇江段群落季节变化不明显。ABC曲线显示三个江段春季鱼类群落的数量优势度曲线在生物量优势度曲线
本研究通过对实验室构建的大黄鱼性腺EST数据库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获得msl1和msl2的部分基因片段,同时根据NCBI数据库中己有的其他物种msl2基因序列设计简并引物,利用RT-PCR的方法扩增获得msl2的基因片段。进而利用SMART-RACE技术克隆获得大黄鱼msl1基因Lc-msl1和Lc-msl2和Lc-msl3的全长cDNA序列,对Lc-msls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在上述结果的
2010年3月-2011年3月对兴凯湖外来大银鱼种群生活史进行了周年逐月调查研究。研究表明兴凯湖外来大银鱼为一年生鱼类,繁殖后死亡,未发现2年生个体;大银鱼的繁殖季节在12月至翌年5月,繁殖高峰期在1月。逐月性腺显微观察结合组织切片分析表明,兴凯湖大银鱼性腺发育为异步发育,但行一次性产卵。自7月始至翌年1月大银鱼种群体长分布逐渐呈现双峰式型,自2月始群体体长分布不呈现双式型,群体主要由小群组雄性个
本研究以广泛分布的鲤鱼幼鱼为对象,在25.0±1.0℃下,分别测量36尾实验鱼的标准代谢率.然后,每尾鱼逐一对应的测定其特殊动力作用、自发性运动、临界游泳速度以及活跃代谢率.研究表明:标准代谢率越高的个体,一般比较活跃,具有较强的消化食物的能力,这可能是它们适应环境的一种方式。
本试验通过设置低、中、高三个密度组(1g/L、4g/L、8g/L),经过40d的养殖试验研究慢性拥挤胁迫对子二代中华鲟生长、摄食及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慢性拥挤胁迫对子二代中华鲟的生长和摄食有显著的影响,体重、体重特定生长率、体长特定生长率、日增重随着养殖密度的升高显著降低,净增重随养殖密度的升高而升高,条件系数的变化幅度随养殖密度的升高而减小。慢性拥挤胁迫对子二代中华鲟的行为也有显著的影响,随着
为了考查有氧运动训练对中华倒刺鲃幼鱼(体重19.52±0.12 g,10.29±0.02 cm)生长能力和摄食代谢特征的影响,在25℃条件下,测定了三个训练组(流速分别为1、2、4BL/s,20h/d,历时56d)和非训练组鱼的生长参数和摄食代谢反应.各个训练组与非训练组的SDA时间、峰值比率、SDA总耗能量和SDA系数无显著性差异。研究表明:有氧运动训练能够促进中华倒刺鲃幼鱼生长率的显著提高;有
本文以稀有鮈鲫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实验组和对照组在1h,6h,12h,24h和48h时间点的组织样品,包括肝脏、脾脏、肠、肾脏、肌肉和鳃组织。首先利用抑制消减杂交技术筛选肝脏中应答重金属镉的差异表达基因,建立SMART文库,运用RACE技术获得基因全长。同时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差异基因的表达谱进行研究。结果表明ApoC-I在肝脏、脾脏、肠的不同时间均有上调或下调的变化,其解毒作用是一个很复杂的
为了有针对性地预防和控制经济鱼类病毒病害的流行,在从三种不同适盐性的鱼类中进行了呼肠孤病毒病毒病原的分离,通过细胞培养、免疫荧光和病毒基因分析测试等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了大菱鲆呼肠孤病毒、鲈鱼呼肠孤病毒和草鱼呼肠孤病毒,完成对这些病毒对细胞与鱼体攻毒和回接感染实验,并进一步对它们进行了负染和超薄切片的电镜观察。另外,还获了得一些病毒感染后宿主细胞病变的信息。这些研究结果为阐明鱼类呼肠孤病毒的病原性
本试验研究对象为转GH基因鲤与其同期繁殖的对照鲤姊妹群体,探究转GH基因鲤快速生长的优势是否影响其反捕食能力。研究各处理下的试验鱼单独暴露给捕食者环境下的被捕食情况,观测各处理下试验鱼的存活时间以及其最终死亡率、分析判断其存活曲线是否存在差异性。试验发现,在短时间内面对捕食者时,转GH基因鲤的反捕食能力显著性低于对照鲤。
为了考察尾鳍缺失和再生对不同形态和代谢竞争模式的鱼类游泳能力及代谢模式的影响,在25℃下分别测定了中华倒刺鲃,鲤鱼和锦鲫幼鱼尾鳍剪除后禁食与摄食实验鱼的游泳运动及运动过程中的行为和能量学指标。随后对实验鱼进行20d的恢复喂养,重复进行禁食与摄食实验鱼游泳运动的测定。经过20d的恢复生长,中华倒刺鲃、鲤鱼、锦鲫尾鳍表面积分别恢复为对照组的41%,47%与24%。尾鳍缺失后,中华倒刺鲃的摄食与运动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