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人和”“人律”“人信”的班级文化

来源 :第四届无锡市中小学积极德育研讨会暨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现场观摩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dzerovw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班级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一种有意识的班级管理活动的时候,也越来越明白班级的可持续发展,班级的驱动力,班级的和谐氛围都来自于这种被称之为软实力的班级管理理念.关注学生情感世界,营造“人和”的班级管理氛围,注重团队精神的培养;营造“人律”的班级管理境界,强调道德的激发性;营造“人信”的班级管理信念,那么班级文化就会产生强大的精神力量,推动每一个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其他文献
其实班集体的发展常常不是按照教育者主观逻辑展开的,而是集体在解决面临的问题过程中得以成长发展的。作为一名智慧型的班主任,要学会运用集体问题解决策略来处理问题。当班级中面临各种矛盾、冲突时,班主任要透过问题表面的是非对错,去理解集体问题的实质,理解学生的需求,在面临现实矛盾的同时,能站在学生集体的立场上,创造一种相互理解的气氛,引导学生在解决集体问题过程中,提高集体解决问题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充分利用
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的公布,中国教育升级到了“3.0”时代.其中包含了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内容,真正关注到了新世纪少年儿童的生活品质和个体幸福.近几年来未成年人自戕事件层出不穷,甚至还有上升的趋势,而且年龄渐趋低幼化.可见“健康生活”尚只是教育的方向,是纲领、要旨,还没有形成教育行为的指南,缺少教育行动的细则和具体做法.笔者认为要让这些未成年的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生命的宝贵
德育应该是一种富含人性关怀的教育,要重视人的价值内涵和精神品性,要确立“活动内容源于学生生活且高于生活,又能引领学生生活”的理念,要考虑:经过完成一系列活动之后,学生学会了哪些他们以前不会做的事情,懂得了哪些他们以前不懂的道理.要主动关注、研究学生中存在的最典型、最棘手的问题,敏锐地捕捉,精心设计教育目标和创设教育情境.切忌为了教育而教育,为了活动而活动,将德育变为空洞的说教、粗暴的灌输,琐屑的行
教育家魏书生曾经说过:“教师应具备进人学生心灵的本领,不是站在这个世界的对面发牢骚、叹息,而应该在这心灵世界中耕耘、播种、培育、采摘,流连忘返。”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是教师能否得到学生信任的关键。教师不能把自己凌驾于学生之上,要以朋友的身份规劝学生,用亲人的情怀关爱学生,用教师的严厉要求学生,这样才能走向学生的心灵世界。小学生有着极强的敏感性,且极易内心冲动,并迅速转化为过激的言行。如果教师处理不
德育工作是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试想,如果一个人有才没德,比起一个无才有德的人,那么前者更可怕,因为他有可能成长为对社会有危害的人.由此可见,思想好是前提,是基础,也是关键.但是,培养一个思想健康的人,并不是依靠道德课上完成的,也不是依托道德说教能做好.思想的浸润应该化于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作为一名班主任,良心的考验远远不止一年、两年……而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能想到的,最好的,靠近学生的方法,就是简简单单的四个字—见字如晤,用文字一点一滴地在日常的生活中,去打开彼此的心门。想让学生们爱上阅读,所以给他们赠送书籍,并为他们手写赠言。希望班集体的凝聚能有更好的形式,流浪笔记开始流浪。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要和学生们分离,为了让孩子尽可能带上更多祝福和叮咛,写下了学年寄语。教师品格的色彩,会在成长
近年来,我校作为无锡市积极德育试点学校,在努力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积极方式中,不断意识到要唤醒学生精神生命的力量,更多的是挑战教育者的能力智慧和操作方法,而这其中不能缺学生家长,需要家长的自我成长改变和心智模式改善,以其积极的教育心态和思维方式,成为孩子精神生命成长的有力支撑,以构建积极的亲子关系,也建立积极的家校沟通方式……为此,一直在尝试一种更加积极的心理辅导模式,帮助家长们尽快转型成长.
从1998年开始,一直带领孩子们写四五个人自愿组成一组的循环日记.2008年,南长区评选百个特色班队,带领的班有了新的称号“爱心传递日记班队”,在不断的实践中,希望借助日记这个平台,能倾听到孩子的心声,及时点评反馈,与学生形成心灵的共鸣,培养学生拥有自我教育、自我激励、自我管理的良好习惯.爱心传递日记引出的一些故事,这些故事虽然很细小,但都很值得回味.
“关注”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关心重视.而在日常的生活中,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被他人关注.这种被关注,被需要,被喜爱,被他人看到自己的存在,对每个人来说真的是一件很美妙的事.而处于正在不断成长中的小学生就更需要被关心,被重视,被喜爱了.让每个学生都被关注,被期望,被认可,被赞扬,从中发现自己的存在感,获得爱和向上生长的力量,是每个教师独一无二的责任.爱学生就让他们被积极关注吧。
在一些问题面前,教师一定要因势利导,坚持正面教育。要做到这点,首先教师对学生要充满爱,对学生要有充分的理解和信任;其次,要掌握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对发生的问题,要从本质和发展上去认识;最后,还要对自己的教育工作、对孩子们充满信心。这样,才能把学生引导到正确的思想轨道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