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地震灾害预防标准体系构建研究

来源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暨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860144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展了国内外地震灾害预防标准现状分析、地震灾害预防标准体系构建的依据、原则和方法研究以及地震灾害预防标准体系结构和层次划分等方面的研究,初步提出了国家地震灾害预防标准体系的结构。开展本项研究,对指导各行业地震灾害预防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保证地震灾害预防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协调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标准体系不是一个孤立的体系,在其周围有许多相关体系。首先它是被国家标准体系所包围,其次,它本身又含有各行业的标准体系,如地震行业标准体系、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石油化工标准体系等。因此,体系之间具有相关性,这种相关性符合系统论。本项研究在标准化原理应用、结构单元选取以及层次划分方面还需开展更深人的研究工作。另外,建议全国地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织专家开展对地震灾害预防标准体系的专项研究,由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会同相关行业组织开展地震灾害预防标准体系的构建,并尽快付诸实施。
其他文献
"5·12"汶川地震产生了迄今为止板块内部逆断层型地震地表破裂样式最为复杂、长度最长的地震地表破裂带川:西起汶川县映秀镇西三江口镇北东的麻柳村附近,东止于北川县红光乡东河口大型基岩崩塌体附近,整体走向N42°±5°E,长度约240±5 km;地震地表破裂带可分为兼有右旋走滑分量但以逆冲推覆为主的映秀段和同时兼有右旋走滑和逆冲运动分量的北川段。其中,映秀段段长约112 km,最大垂直位移6.2±0.
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Ms8.0地震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此次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东边缘的龙门山断裂带上.然而,历史地震记录与活动构造研究表明,龙门山断裂带并不是川西地区活动最剧烈的断裂带.与活动水平相对较弱的龙门山断裂带相比,同一区域的鲜水河断裂带和东昆仑断裂带的活动强烈得多.为了研究汶川地震发生的动力学原因,本文对川西地区地震矩的积累-释放过程进行仔细考察,并在此基础上讨论川西
本文利用丰富的地震观测数据资料,采用双差地震定位法对汶川地震及部分余震进行了重新定位,并结合前人对汶川地震及余震的研究成果,对汶川地震余震的空间分布特征提出了新的认识。研究表明,北段余震的发震构造比较复杂,除了中央断裂和青川-平武断裂之外,还存在一个斜跨青川-平武断裂呈北西-南东方向的隐伏断层参与了北段余震的发震过程。
2008年5月12日在青藏高原东缘的龙门山推覆断裂带上发生了Mw7.9汶川地震.龙门山推覆断裂带从北东到南西可分为北、中、南三大段落:龙门山推覆构造带北段的青川断裂、林庵寺断裂、江岫断裂为中更新世断裂,晚第四纪以来不活动;与之相反,中段的汶川—茂汶断裂、北川断裂、彭灌断裂均为全新世活动断裂;南段的盐井—五龙断裂和双石—大川断裂晚第四纪曾经有过活动,耿达—陇东断裂活动情况尚不确定.虹口和龙门段主要以
2008年5月12日中国汶川发生Mw7.9地震,地表破裂带结构复杂、破裂长、同时兼有逆冲和右旋走滑分量,反演破裂过程多次5次不同性质的子事迹构成.汶川地震序列的余震众多,最大震级仅有Mw6.1、6.0。大量余震应当发生在主震破裂面的两侧,被很好的记录.它们既应当表现出主震的继承性运动,也会显示震源体内部应力的调整和能量的重新分配.因此可以由大量中小余震提取构造应力场和震源断层的信息.主要使用四川数
2008年汶川Mw7.9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与北京大学在震区布设了30多个GPS连续观测点以监测地震的震后形变.结合其他单位在震区及邻域布设的约30个GPS台站数据进行分析,获得了震后形变场的初步时空演化图像。本文利用一个岩石圈震后滑移和粘弹性松弛相结合的模型解释震后形变数据。由同震形变数据反演得到铲形断层的几何形态,并由地震剖面研究的结果约束破裂断层两侧成层介质的不同特性。模型结果显
2008年5月发生在四川汶川的8.0级地震是中国大陆自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之后又一次8级以上地震,与其不同的是此次地震发生在人口相对稠密地区,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社会财产损失.本文利用"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支撑项目子专题"活动断裂带构造变形动态特征及地震危险性研究"项目中对南北地震带跨断层短水准的分析结果结合汶川地震进行再分析再认识.结果表明:在青藏高原北东向推挤和四川盆地、华南块体
Q值是描述地球介质的衰减特性、反映构造活动的重要参数.汶川地震发生后,龙门山断裂带地区地表产生300km的错断,Q值理应发生明显的变化。本研究通过ML振幅观测数据来研究Q值动态变化和机制。研究显示,汶川地震之后,平均Q值上升了近1倍,在5个月之后逐步恢复到正常水平。大量地震射线穿过的区域为断层两侧,因此所得到的Q值主要不是反映断裂带的性质变化,而是两侧介质性质的变化。和整个川滇地区相同,Q值与中强
本文研究分析了汶川地震前后岩石圈磁场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从中总结到:岩石圈磁场的总强度,沿龙门山断裂带正是正负异常区域的交界线,西部的青藏高原推覆体地区对应磁负异常区,东部的四川盆地对应磁正异常区。从地质年代考虑,西部的青藏高原对应新地质地貌,四川盆地对应古老的杨子地块。新的地质构造区域往往对应岩石圈磁场总强度的负异常区,古老的地块往往对应岩石圈磁场总强度的正异常区。地震发生以后,在主震中附近区域
通过对同一事件所有台站记录按震中距排列,能够更好地确认P波与Pn波震相。并且,认为直达S波是可以利用的震相,但读取精度还有待提高,暂时仅可用于定位中,而精确振福及极性读取还需进一步确认;通过对于精定位中利用到的P波初动时间信息的验证,发现部分手动挑选或自动挑选的P波初动到时有误:第一部分错误数据是由P波初动信号与背景噪声混淆不清造成;第二部分错误数据是由于大震记录前叠加有未分开的小震震相,导致P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