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猪嗜血杆菌外膜蛋白P5的抗原特性研究

来源 :四川省畜牧兽医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smkgszc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猪副嗜血杆菌外膜蛋白P5的抗原特性。通过原核表达技术对血清5型的OmpP5基因进行表达,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技术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重组OmpP5与种内和部分革兰氏阴性菌的交叉反应性,同时对这些菌株之间OmpP5(A)氨基酸序列进行同源性及系统进化分析,最后通过免疫小鼠验证OmpP5与免疫保护力的相关性。重组OmpP5可刺激机体产生高水平抗体,其既可与15个血清型H.parasuis全菌高免兔抗血清发生交叉反应,也可与流感嗜血杆菌、胸膜肺炎放线菌、志贺菌、沙门菌、巴氏杆菌和李斯特杆菌等发生交叉反应;通过对各交叉反应菌株的OmpP5(A)氨基酸序列比较发现,H.parasuis的15个血清型菌株之间OmpP5(A)序列的同源性为88.4~100%;和与其发生交叉反应的其它种属细菌的OmpP5(OmpA)同源性在45.9~72.7%之间,系统进化分析表明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免疫保护试验显示,重组OmpP5免疫组小鼠(n=7)对同型菌株的攻击7天后有2只存活,而未免疫组则在攻击后16h内全部死亡.H.parasuis的OmpP5抗原高度保守,不具有种属特异性,且具有较强的抗原性和部分免疫保护作用。
其他文献
本研究拟依托丰富的山羊遗传资源,用自贡黑山羊为主要育种素材,以体型小、肉质优良、繁殖率高、前期生长发育快,专门化羔羊肉生产为特点新品种的选育为重点研究方向,应用传统与现代的育种理论,采用传统品种繁育与现代分子遗传育种技术如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等相结合的方法,并借助现代育种信息管理技术等,选择优良的品种羊。力争再进行5-10年的选育,实现育成肥羔型黑山羊新品种的目标。
选用大恒优质肉鸡5个纯系(S01、S02、S03、S06、S07)大恒优质肉鸡为试验材料,在相同条件下饲喂到10周龄进行屠宰,测定主要肉质指标,分析结果显示:IMP在S07中含量最高,与S01、S03差异不显著,S02和S06品系的IMP显著低于这三个品系;鲜味氨基酸的含量在品系间也有显著差异,Ala、Asp和Gly在S06中含量最高,品系间差异显著;Glu在S01中含量最高,与S02、S06差异
金川多胸椎牦牛是近来发现的类群,它比一般牦牛多1个胸椎和1对肋骨,产肉性能高、肉质细嫩等特点。本文旨在分析金川多胸椎牦牛宰后肌肉特性,为遗传资源保护利用及肉品加工等提供参考。测定两类牦牛宰后肌肉纤维直径、滴水损失率、肌肉色差,并与pH值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金川多胸椎牦牛与麦洼牦牛肌肉pH、滴水损失率未见差异(P>0.05),前者的肌纤维直径小于后者(P<0.05)。两者屠宰后肌肉亮度差(ΔL*
本试验旨在通过研究菜籽饼粕各化学成分对其消化能值及能量消化率的影响,分析用菜籽饼粕化学成分预测其消化能值及能量消化率的可行性,建立菜籽饼粕饲料消化能与能量消化率预测模型。试验选用体重基本相近(46.37±1.53kg)、健康状况良好的杜×长×大三元杂交去势公猪12头,采用3个4×4拉丁方设计,并运用全收粪法与套算法相结合测定9种菜籽饼粕饲料消化能与总能消化率,通过分析饲料原料中粗蛋白、粗脂肪、酸性
为摸清蚕沙在肉兔饲养中的饲用价值,为动物饲料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选取12只3月龄体重相近、健康的新西兰兔(公、母各半),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蚕沙组饲喂80%基础日粮+20%蚕沙,采用全收粪尿法测定日粮各营养物质的消化代谢率,利用套算法计算蚕沙各营养物质的消化率和代谢率。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蚕沙组肉兔的采食量、干物质、粗蛋白、能量和酸性洗涤纤维(ADF)的消化率差异不显著(P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来源和不同水平维生素C对建鲤生长性能和消化功能的影响.选用平均体重(12.63±0.04)g的健康建鲤600尾,随机分为4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50尾),按饲料维生素C含量为75mg/kg和150mg/kg分别添加乙基纤维素包被维生素C(EC-AA)和维生素C磷酸酯钙盐(LAPP),试验期为8周.结果表明,饲料维生素C水平为75mg/kg时,LAPP组建鲤在 特异生长率(S
本实验旨在研究豆粕替代部分鱼粉的饲料中添加核苷酸和有机硒对幼建鲤生长及消化吸收功能的影响.将初始体重(10.30±0.02)g的幼建鲤随机分为3组,每组设3个重复,分别投喂以豆粕等氮替代饲料水平鱼粉含量的0%(对照组,D1组)、2%(D2组)、4% (D3组)(D2组和D3组添加1%含核苷酸和有机硒的试验预混料)的饲料,进行8周的生长试验.结果表明,D2组的增重、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相对于D1组差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SCwhn09CD株为本实验室某规模化猪场分离,通过分段设计引物,RT-PCR方法对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SCwhn09CD株全基因组扩增,对各片段克隆、序列测定和拼接获得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发现,SCwhn09CD株全长15329bp(包括PolyA尾),其中包含189-nt5UTR,151nt3UTR.,SCwhn09CD毒株与JXA1,CH-1
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青藏高原细粒棘球蚴的种群遗传结构,为细粒棘球蚴病的防控提供基础资料。方法:对采自青藏高原来自不同地区(青海、西藏、四川)不同宿主(人、绵羊、牛)的58株细粒棘球蚴进行了线粒体12S基因的全序列测序,结合已报道的青海地区42个细粒棘球蚴绵羊株的12S全序列进行种群遗传结构分析(延宁等,2012)。结果:本次研究56个分离株鉴定为基因型G1-G3;98个青藏高原地区分离株12S序列
坏死梭杆菌是奶牛腐蹄病的重要致病菌,本试验用奶牛源坏死梭杆菌QL03分离株以不同浓度菌量感染绵羊蹄部,通过观察绵羊蹄部感染情况、病理变化和动物回归实验,建立了坏死梭杆菌分离株绵羊感染模型。并通过绵羊免疫保护性试验验证了绵羊作为奶牛源坏死梭杆菌QL03分离株动物模型的可行性,为进一步研究坏死梭杆菌有效的疫苗奠定实验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