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向凝固规则多孔金属研究进展

来源 :2004年中国材料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g1990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属/气体共晶定向凝固(Gasar)是一种制备气孔呈定向排布的规则多孔金属(Gasarite)的新工艺.本文简要回顾了该工艺的原理和发展现状,介绍了由该工艺制备的规则多孔金属的结构和性能特点及其应用,同时介绍了作者从事该方向研究的一些进展.
其他文献
采用两步法(机械激活与固态烧结)成功制备出镁系储氢合金MgAlNi(x=0,0.2,0.3,0.4),并对所制备出的合金进行了X射线结构分析、微观组织形貌观察与电化学容量研究.X射线结构分析结果表明该系列储氢合金的主相为吸氢相MgNi,此外合金中出现另一吸氢相MgAlNi;在MgAlNi(x=0,0.2,0.3,0.4)系列储氢合金微观组织形貌中,发现一种白亮颗粒,该颗粒在合金吸放氢或充放电过程中
为了改进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FePO的高倍率充放电性能,我们采用Mn对LiFePO进行了体掺杂.通过X射线衍射(XRD)分析以及电化学测试等手段,研究了Mn掺杂对材料的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LiFeMnPO与LiFePO材料相比有更好的充放电高倍率性能.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的方法计算了三种材料的电子态密度分布,讨论了Mn掺杂改进材料高倍率性能的机理.
采用高能球磨法合成磷化钴系列化合物.X射线衍射(XRD)分析表明,随着球磨时间从10h提高到20h,合成产物逐渐由CoP转化为CoP相.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研究表明,CoP产物首次嵌锂容量为1359mA·h/g,可逆效率69.9﹪.而CoP首次嵌锂724mA·h/g,却有更高的可逆效率(74﹪)和更好的循环性能.不同于CoP嵌锂的单步变价机理,CoP与锂反应可能分两步进行.
本文采用TFA-MOD方法在LaAlO(001)单晶基片上制备了YBCO超导薄膜,研究了不同的氧分压对YBCO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发现薄膜结构与性能对氧分压非常敏感.虽然XRD分析表明高温处理温度为850℃时,不同氧分压下制得的YBCO薄膜都具有c轴外延取向,但YBCO(005)的ω扫描表明氧分压为800×10﹪、1000×10﹪、1200×10﹪的膜半高宽分别为0.379°、0.297°和0.33
本文探索了速凝铸片工艺制备高档磁体的新途径,利用速凝带非平衡偏析结晶过程出现微量NdFe(B)的现象,制备出名义配方为NdDyFeAlB(原子分数)的速凝薄片,有效地控制了晶粒的大小和α-Fe的出现,再通过热处理和双合金技术,最终制备出了高性能的Dy-Al替代烧结Nd-Fe-B磁体.文章不仅揭示SC工艺的主要特征,还运用MFM观测了磁体样品制备主要阶段的微磁结构.并利用XRD和磁热曲线区分了磁力图
对GdBCO超导块材的捕获磁通(B)比YBCO高的原因给出解释.GdBCO超导块材的捕获磁通性能可能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由磁通钉扎引起的超导环流产生的超导钉扎捕获磁通(B),二是顺磁磁化形成的捕获磁通(B).其捕获磁通可以表示为:B=B+B.
以混合的锌粉和锡粉作为原料,通过热蒸发的方法在沉积有金膜的硅基片上制备出具有"心线-壳层"同轴结构的ZnO/SiO 纳米电缆.扫描和透射电镜的研究表明这种纳米电缆产量很高,长度达到数个微米,并且确认了其"心线-壳层"的独特结构.不同于以往ZnO一维纳米材料的三种快速生长方向,>及>,其ZnO芯的生长方向为[2021 ].本实验中锡粉和金膜分别作为抑制剂和催化剂,通过控制锌粉的蒸发速度以及金硅共熔反
采用自蔓延(SHS)法成功制备了MgB超导块材,样品单相性好,其临界温度T =38.45K,温度转变宽度小于0.4K,临界面积电流J =1.60×10 A/cm (10K,0.5T)、1.65×10 A/cm (20K,0T).SEM照片显示合成的试样为层状结构,层与层之间有空洞,每层由颗粒状晶粒组成,颗粒2~5μm.得到了绝热温度(T )与预热温度的关系曲线.SHS法制备MgB 超导块材工艺简
过渡族金属WS具有层状结构,层与层之间原子结合较弱,易于滑移.因而经常用来在高/低温、重载、真空等油润滑效果不佳的环境下作固体润滑剂.虽然WS的耐高温性能要优于MoS,但由于WS的天然矿物极少,只能用化学方法制备,使得其价格远远高于MoS,因此对其摩擦学行为的研究也远比MoS少.本研究利用热解法在氧化铝模板上合成了具有富勒烯结构的WS和MoS纳米管,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
本文采用化学和电化学方法在氧化铝模板中进行了聚苯胺的合成并对其成管机理进行分析.提出在合成过程中,模板孔壁表面的双电层结构以及苯胺的聚合产物的电性导致聚苯胺优先在管壁沉积,进而形成聚苯胺纳米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