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原发性腰椎间盘炎

来源 :中华医学会第十八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十一届COA国际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lin12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原发性腰椎间盘炎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05年1月-2012年6月收治原发性腰椎间盘炎13例.L3/4间隙2例,L4/5间隙4例,L5/S1间隙7例.所有病例无手术及穿刺病史,腰部剧烈疼痛,活动受限,保守治疗无效.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髌骨骨折术后康复护理方法。方法:对我院2012年一2016年收治的40例殡骨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0例患者经过精心护理和适时有效的康复锻练后功能恢复良好,无明显并发症发生。
目的:体内研究柚皮苷对去势大鼠早期骨折愈合中血管形成的影响及其机制,体外研究柚皮苷对内皮祖细胞的影响。方法:建立去势大鼠胫骨中上1/3骨折模型并随机分为柚皮苷组(300mg/kg)和对照组。在骨折后2周,进行Microfil灌注,灌注后行Micro-CT扫描,利用HE染色技术从组织学方面评价组织血管化程度,提取骨痂处总RNA,运用Real-time PCR技术定量分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量。
目的:分析行髋关节置换术的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转归,探讨患者手术治疗的可行性及围手术期肾替代治疗的方式。方法:选择 2010年1月到2015年12月期间上海长征医院肾内科尿毒症血液透析并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 17例,回顾性研究其接受手术的一般资料、所行的手术方式、手术持续时间及出血量,对比其术前、术后血红蛋白、电解质、肾功能、白蛋白的变化,记录有无手术并发症,探讨围手术期的透析方案及抗
目的:评价羟基磷灰石(HA)涂层镁铝合金(AZ31B)的体外生物相容性。方法:实验分为3组:HA涂层AZ31B浸提液组(H组)、阳性对照组(P组)和空白对照组(N组)。将L929细胞与各组混合液培养3、5和7 d,采用WST-1法检测细胞活力并进行细胞毒性分级。各组混合液与稀释兔血混匀,测定吸光度(OD)并计算溶血率。
目的:从拇外翻足弓改变及足底压力的角度探讨影响拇外翻足第2跖骨头下疼痛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观察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骨关节二科2012年1月~2013年6月期间治疗的254例(477足)拇外翻患者病历资料,记录患者第2跖骨头下疼痛及年龄的情况,测量负重位拇外翻足拇趾外翻角(HAVA)、足弓X线指标及第1、2跖骨头的相对长度,检测步态中第2跖骨头下压力的情况。运用Logistic回归
背景: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和老龄化社会的来临,以腰椎间盘突出为主的颈腰部退变性疾病逐渐增多,并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如何有效的解决患者的痛苦是每位脊柱外科专家面临的主要课题,虽然近年来以椎间孔镜技术代表的脊柱微创手术为大家所推崇,但由于学习曲线等原因,短期内难以在基层医院开展,而脊柱Quadrant通道系统微创手术作为传统开放手术与椎间孔手微创手术间的过渡性微创手术则容易在基层医院开展。
[目的]采用Footscan足底压力测试系统对小趾囊炎足进行足底压力测量及分析研究,评价小趾囊炎足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2007年10月至2008年12月我院小趾囊炎患者,其中20例34足患者资料完整并获得随访。
患者术前的康复护理:一般情况下术后患者膝关节伸直活动较其他功能恢复缓慢,为了患者术后的功能以及满意度,首先术前可帮助患者进行膝关节伸直活动训练,同时嘱患者进行股四头肌肌肉力量练习,如直腿抬高等。然后指导患者转移以便为术后患者下地或坐轮椅等打好基础,且需让患者戒烟、戒酒、预防感冒。
会议
背景:复发性肩关节脱位较常见,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目前常用的手术疗法,效果也不理想,复发率较高,现对比在基本治疗的基础上运用关节囊复合部分肩甲下肌紧缩与肩甲下肌外移的临床疗效。
目的:骨折的固定方法,软组织处理以及抗生素的应用目前都取得了成足的进步,但感染性骨不愈合的处理仍然是极其困难的。感染可使固定变得不稳定,固定不稳与感染灶的联合作用又会使得骨折愈合变得更为困难。为了探讨能不能在抗感染的同时增强固定的稳定性以治疗感染性骨不愈合的治疗,我们回顾性分析相关病例,以探究自制模具制作抗生素骨水泥髓内钉治疗胫骨感染性骨不愈合是否可行,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适应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