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塞通与甲钴胺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来源 :首届国际中西医结合内分泌代谢病学术大会暨糖尿病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h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进行血塞通与甲钴胺联合治疗DPN,通过对比研究评价其疗效。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的总疗效及显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P<0.01)。治疗组治疗后的NCV较治疗前明显增加( P<0.01);对照组治疗后NCV也有所增加(P<0.05 ),其中正中神经MNCV也明显增加(P<0.01);但是,两组间治疗前后NCV增加值比较显示,治疗组NCV增加值明显比对照组大,其差异有显著性(P<0.01)。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的变迁,糖尿病的发病率有逐渐升高的趋势。深入探讨糖尿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证侯规律,是提高中医药治疗本病疗效的有效途径之一。本论文在分析总结历代文献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糖尿病不同病程阶段的中医证侯规律。研究结果提示:糖尿病不同病程阶段的证侯分布不尽相同,0~2年病程初发阶段以阴虚热盛证频数最高;病情进一步发展的2~10年病程阶段以气阴两虚证频数最高;10年以上病程日久病情加重,阴损及阳,以阴阳
本文对2型糖尿病冠心病用药规律进行了研究,从采集的71例T2DM冠心病病例中调出符合下列条件者纳入本研究,综合T2DM并冠心病组单味药和药物关联表分析,发现本组用药规律:常以生脉散合丹参饮加减、六君子汤加减、并常用黄芪、生地,发挥益气养阴、活血行气、健脾燥湿化痰功效。其中,生脉散发挥益气养阴,敛阴止汗功效,本方是治疗气阴两虚证的常用方剂。丹参饮发挥活血祛疲,行气止痛功效,主治血瘀气滞,心胃诸痛。六
本文通过对应用结构化糖尿病住院病历临床信息采集系统采集的T2DM患者的用药数据挖掘,旨在发掘探讨治疗糖尿病脑梗塞的用药规律,指导临床治疗糖尿病脑梗塞时的遣方用药,验证结构化糖尿病临床信息采集系统在治疗用药方面数据挖掘的可靠性。
糖尿病胃轻瘫(DGP)是糖尿病慢性合并症之一,常引起胃排空障碍,对糖尿病的控制极为不利,治疗较棘手,本文介绍了糖尿病胃轻瘫的中药治疗、西药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
本文采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糖尿病胃轻瘫42例,效果明显,由于本病以脾胃气虚,运化失常,中焦痞塞不通为主要病机,故治以健脾益气,升清降浊,选方补中益气汤加味,方中重用黄芪,性味甘温,补中益气,党参、炙甘草、白术补气健脾,当归养血活血,协党参、黄芪以补气养血,佛手、香橼理气和脾,使补而不滞,升麻升阳举陷,诸药合用使胃虚得补,痞满得散,逆气得降,浊降清升,故痞噫呕恶诸症均除。该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取得一定疗
本文通过对临床资料的研究,采用前列地尔和盐酸川芎嗪治疗糖尿病足坏疽。研究结果,糖尿病足坏疽患者足背动脉均狭窄,血流量明显减少,甚至血管闭塞,血流中断。其重、中度狭窄达79%,18%无血流信号。糖尿病人在缺血早期可无明显临床症状,随着下肢动脉缺血加重,患者出现下肢的凉麻,静息痛,夜间痛,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消失,此时狭窄肢体动脉供血仅能维持正常皮肤保护下的组织生存活动,当遇到外伤或感染,这些组织不能做出
糖尿病足与中医学消渴脱疽基本一致。本文讨论了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的方法,其中包括:内治:分型论治和分期论治;外治:熏洗法和外敷法;内外治法相结合和针灸疗法。
糖尿病足,大多属于病血脉,表现为下肢麻木疼痛,四肢不温,间歇性跛行,胸痹,胸闷等,病机基本为气滞血瘀,筋脉失荣;基础治疗即饮食控制,药物干预是治疗糖尿病必不可少的,因此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之上,以中药内服外治既可以缓解症状,又可以提高生活质量,加速疾病的缓解。本文对某院近年来收治的19例糖尿病足的护理体会进行总结,本次观察了19例病人治疗前后的主观感觉变化,效果明显(P<0.05),副作用少。值得在临
本文对221例糖尿病病人进行了研究,讨论了采用周围血管成形术治疗以胭窝下血管缺血为主的糖尿病足部溃疡。数据证明包括腘窝下的RTA进行足部再血管化,对多数PAOD及足部溃疡的糖尿病病人是有效的。当出现很长的多发性的或钙化狭窄或闭合时,本手术方案是可行的。如果由有经验的医生进行PTA,并发症极少且对心血管疾病、肾病或高手术风险的病人可进行PTA,没有任何特殊的禁忌症。临床复发率很低,在多数病人中可重复
本文对某院1999年12月至2006年4月收治的308例609只眼糖尿病视神经病变或合并搪尿病视网膜病变在进行视力、裂隙灯、散瞳眼底及视网膜荧光血管造影等检查及治疗和预后进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