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环境条件下5种红树植物结构及生理的响应

来源 :第七届全国红树林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puqi47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树林是生长于热带、亚热带陆地与海洋交界的海岸滩涂,是陆地向海洋过度的特殊生态系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一些原先不存在或不明显的威胁开始显现,如生活污水的排放、养殖污水的排放、生活垃圾的倾倒等都对红树林造成了威胁。
其他文献
团水虱属于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甲壳动物亚门(Crustacea)、软甲纲(Malacostraca)、等足目(Isopoda)、团水虱科(Sphaeromatidae)、团水虱属(Sphaeroma)。团水虱在海产等足类中较为常见,淡水、半咸水、潮间带均有分布。目前,团水虱的爆发已引发我国一些自然保护区红树林生态系统严重退化。
采用常规内生真菌分离法对湛江潮间带红树植物白骨壤、红海榄和秋茄进行叶面表生真菌和内生真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从白骨壤叶片共分离到表生真菌17株,内生真菌11株;从红海榄共分离到表生真菌16株,内生真菌14株;从秋茄共分离表生真菌16株,内生真菌13株。
造林成活率过低是红树林恢复中的瓶颈因子,以往研究证实接种PGPB 菌剂可明显促进其苗木生长、提高造林成活率。开展PGPB 不同组合菌、不同剂型、不同基质的红树植物接种效应试验研究,将为PGPB 菌剂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用技术。
为探讨红树林反硝化聚磷菌特性及脱氮除磷机制,从海南东寨港红树林湿地筛分同时具有反硝化和聚磷能力的菌株。通过BCIP和BTB蓝白斑筛选法、异染颗粒和PHB颗粒染色以及测定脱氮聚磷能力相结合的方法,筛选得到2株反硝化聚磷菌。
放线菌是抗生素重要的产生菌,其多样性和特殊性与其次级代谢产物包括抗生素在内的结构多样性及新颖性密切相关,不同化合物可能针对不同靶点,构成不同机理而具有潜在治疗疾病的作用。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海陆交界潮间带的红树林,作为一类独特而高生产力的湿地生态系统,极具生物多样性,是分离放线菌和发现新抗生素的理想环境。
会议
海平面上升对分布在海岸交错带的红树林有着直接的影响。在中国,海平面上升与海堤的阻隔共同威胁着红树林的生存,红树林对海平面上升异常敏感。目前国内关于海平面上升对红树林影响的研究主要存在的问题:红树林地面高程变化研究薄弱,亟需建立一个红树林应对海平面上升的监测网络—地面高程-水平标志层监测网络;缺乏从红树林群落结构角度研究海平面上升与海堤对红树林的影响。
红树林地处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的交界处,同时受到了全球变化带来的气温升高、海平面上升和外来物种入侵等问题的影响。其中,海平面的变化直接导致其淹水时间和淹水频度的改变。同时,中国的红树林由于受到围填海、海堤建设等人为活动干扰,生境破碎化严重、林带狭窄,多数被挤压到中低潮位,缺乏完整的植物垂直分布过渡带,因此不具备向陆地后退的潜力。
红树林主要分布在南北半球20℃等温线内,主要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潮间带,以红树植物为主体的常绿灌木或乔木组成的潮滩湿地木本植物群落,全球约有1700万公顷;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净初级生产力高达2000gC/m2·a,具有高强度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以及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红树林对热带、亚热带海洋生态系统的维持与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并在全球变化过程中亦扮演重要角色。
红树林生态系统是应对全球变化的敏感区域.据IPCC 的报道,未来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2℃.通常,气温升高对植物生长有促进作用,但不同植物对温度的敏感性不同.本土植物秋茄(Kandelia obovata)是北半球最耐寒的红树植物;从孟加拉国引入的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具有较耐低温、高适应性和生长迅速的特点.
温度是影响红树物种分布的重要因素,且低温对红树植物生长造成了重要的影响。以分布最北、抗寒性最强的红树植物广布种秋茄为例,开展秋茄对低温胁迫响应的生理生化与分子生态学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