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左、右旋圆极化全向天线的小型化设计

来源 :2015年全国天线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fj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提出了一种用于L波段卫星通信的双圆极化全向天线设计方案,左、右旋圆极化分别采用一分八开关来实现方位面的全向波束覆盖,每一方向由一左、右旋共用的二元子阵及其各自的微带馈电网络组成.HFSS仿真结果表明电压驻波比小于2.0:1的带宽为7.1%、轴向轴比小于3的带宽为4.3%,水平面增益均大于8.5dB.
其他文献
采用热等静压工艺制备出具有不同氧含量的高致密Mo-50%Cu合金,研究氧含量对Mo-50%Cu合金组织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氢气还原处理可显著降低Mo-50%Cu混合粉末的氧含量;氧含量为4250μg/g的Mo-Cu合金热等静压后相对密度为98.1%,氧含量为990μg/g的Mo-Cu合金热等静压后相对密度为99.6%,低的氧含量有利于Mo-50%Cu合金HIP过程中的致密化;氧含量对Mo-50
本文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SPS)制备了石墨烯/钛基复合材料(GNPs/Ti),采用轧制工艺改善GNPs/Ti复合材料组织与性能.重点研究了轧制变形量对GNPs/Ti复合材料的显微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采用扫描电镜观察不同变形量后的显微组织,结果显示,随着轧制变形量的增加,基体晶粒长径比增大,石墨烯取向性提高.拉伸结果表明,GNPs/Ti复合材料的抗拉强度和断后伸长率随着变形量的增加而增加,
以BNi-2粉末作为中间层,对Mo合金与TP310S耐热不锈钢在不同工艺参数下进行真空液相扩散连接,研究了连接温度、保温时间对连接界面的微观结构、成分分布、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BNi-2粉末中间层对Mo合金及TP310S不锈钢母材有较好的润湿性,在真空下可实现较好的冶金结合,中间连接层组织主要为(Ni,Fe)固溶体,中间层元素与Mo母材反应生成Mo-Si-Ni、Mo2NiB2+Ni3B等金属
以Si、Mo、Ti、Zr和B4C等粉末为原料,采用料浆喷涂-反应烧结的方法在钼合金表面形成多相复合涂层,评价了涂层在1500℃的静态抗氧化行为.结果表明:多相陶瓷复合涂层主要由MoSi2、(Ti0.4Mo0.6)Si2、ZrSi2和SiC相组成.涂层1500℃具有优异的抗氧化性能,氧化过程汇总表面形成复相氧化膜是涂层具有优异抗氧化性能的主要原因.
利用感应加热高温氧化测试装置,研究了ZrB2、ZrC、SiC、TaC等不同组元改性碳材料在不同温度、不同氧分压等条件下的氧化性能,结果表明基体改性抗氧化碳材料具有良好的高温抗氧化性能,氧化速率较纯碳材料成倍降低,氧化烧蚀性能与组元成分、氧化温度、氧分压、气体总压等因素息息相关,氧化动力学曲线遵循直线规律.通过SEM、XRD等手段对氧化产物组成、氧化层微观结构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基体改性碳材料的高温
以"溶胶喷雾干燥-纳米原位复合"合成的超细/纳米W-0.3%Y复合粉末为原料,通过普通模压-预烧和在1800~1950℃下烧结制备细晶钨材料.检测了细晶钨显微硬度和拉伸强度,并利用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能量色散谱(EDX)观察了断口形貌及显微组织,研究其烧结行为及断裂行为变化.结果表明:微量稀土Y以Y2O3第二相粒子的形式均匀弥散分布于W晶粒的晶内和晶界处,能有效抑制W晶粒的长大,显著细化晶粒,提
本文以WC粉、Co粉及Cr3C2粉为原料,采用粉末冶金方法制备了不同WC晶粒度、不同Cr含量的WC-15Co硬质合金,通过显微硬度、电化学极化曲线测试,以及金相、扫描电镜观察等试验手段研究了WC晶粒度和Cr含量对WC-15Co合金力学性能和抗腐蚀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WC-15Co细颗粒合金中添加Cr3C2后,合金的硬度升高,强度降低;而在WC-15Co粗颗粒合金中添加Cr后,硬度和强度都将
采用喷雾造粒可制备出适用于低压等离子喷涂的20wt%和30wt%SiC含量的ZrB2-SiC复合粉体,采用超低压等离子喷涂可在石墨表面制备两种复合涂层,研究了粉体和涂层的组织形貌、相结构及烧蚀防护机理.结果表明:两种粉末粒度均介于20-40μm,呈现良好的流动性,约28s/50g,保持两相结构;两种涂层均呈现典型的等离子喷涂特征,其中30wt%SiC的涂层具有较低孔隙率为12.4%和较高结合强度达
本文介绍了一种可变极化的有源微带阵列天线,发射时即能实现线极化波又能实现圆极化波,接收双线极化.文中详细阐述了极化形成原理,给出了工作在各极化方式下的实测收发方向图,结果显示该天线很好的实现了圆极化时低轴比、线极化时低交叉极化的设计.
本文对工作在9.4GHz的连续波雷达收发天线进行仿真设计.利用CST软件对3贴片微带天线的尺寸参数和馈电性能进行仿真研究,实现了方向图水平宽度70度俯仰宽度25度的设计指标,并给出了收发天线间距与隔离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