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需求角度谈心理咨询师的成长

来源 :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dujian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心理咨询在中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这主要是跟人们对心理咨询认识的改变有关。最初大众认为心理咨询是“治病”,是有很严重精神障碍的人才会去的。但是慢慢的随着人们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心理咨询开始成为一个助人成长、改善关系、让人与社会都变得更美好的职业。在此过程中,心理咨询师的自我成长也是非常必要的,而且心理咨询师自我成长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咨询效果,咨询师是什么样的人,比他是什么流派什么出身等重要的多。从最初“治病”的技术至上转为与来访者灵魂的接触,心理咨询师需要更多的真诚与理解。本报告将动态的分析社会需求如何影响心理咨询师成长,让心理咨询师更直观清晰的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对心理咨询师的个人成长起到促进作用,同时为心理咨询的发展提供启示。
其他文献
背景:世界范围内人口格局的快速改变,将导致年龄相关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爆发式增长。其中以记忆与学习功能受损为特征的阿尔茨海默病占全部神经退行性疾病的 60%,但目前尚未发现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在非药物治疗中,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和基于电脑程式的认知训练(Computerized Cognitive Training,
Over the last century(since 1904),hundreds of laboratory and classroom studies have repeatedly demonstrated that testing,by comparison with restudying and many other learning strategies(e.g.,concept m
心理学对于人类的心理健康具有促进作用,对社会发展与和谐有着特殊的现实意义。尤其是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全国试点工作及“健康中国行动”之心理健康促进行动启动以来,彰显心理服务在国家新时代建设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心理服务要以学术交流为本,以对接国家需要为要。心理机构应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法规,为国家各项重要工作提供专业支撑,形成更多标准化、可推广、有针对性的心理服务产品。因此对于心理服务工作,在扩宽和升
心理状态谈话通常包括在谈话中涉及到心理状态描述,比如说愿望、情绪或者信念(Ruffman,Slade,& Crowe,2002)。以往研究发现亲子心理状态谈话和儿童的心理理论能力发展密切相关(Symons,2004)。亲子谈话中侧重对心理状态的描述,特别对角色的内心认知状态进行阐释可以帮助儿童提高心理理论能力。本研究拓展了以往研究的框架,在验证亲子心理谈话是否促进儿童心理理论发展基础上,考察亲子心
长期对程序化加工的练习会产生对简单事实的记忆还是会导致程序的自动化执行,是学习和记忆研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本研究探讨在人类最基本的数学能力形成过程中,长时期的持续练习导致了算术记忆还是数数程序的自动化执行。在成人期之前,儿童依靠数加法中最小的数来寻找答案。此策略首先需要通过数字比较确定最小的数。而依靠记忆的策略并不需要数字比较的过程。本研究通过行为和ERP实验探索在成人简单加法中是否存在数字比较,
数量信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数量进行自动化加工的能力反映了个体对数量信息的熟悉性.数量自动加工即被试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进行的数量加工,并非实验任务要求或被试主动进行的.尺寸一致性任务是反映数量加工自动化过程的经典任务,尺寸一致性效应反映了个体对数量的自动加工能力(e.g.Bugden & Ansari,2011; Hasher & Zacks,1979).对于尚不能熟练掌握数字符号的
以往动态样例学习效果的研究存在如下问题:(1)一些研究没有很好地控制动、静态样例学习材料在外观、大小等方面的差异。不同的研究所采用的样例学习内容的类型和复杂程度不同,测量指标也不同。(2)动态样例的呈现速度、关键画面呈现的持续性、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加工深度以及行为参与程度等因素可能制约其学习效果。为此,以初三年级学生为被试,以回忆测验和迁移测验成绩作为学习效果的测量指标,进行了如下研究:第一项研
数学焦虑是指当个体在日常生活或学习中,解决数学问题或者面临与数学相关的情景时,所体验到的紧张、忧虑、恐惧的感觉。根据内容可将数学焦虑区分为数学学习焦虑和数学评估焦虑。一项覆盖全球65 个国家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调查结果显示,数学焦虑已成为一种全球现象。为考察父母教育卷入与儿童数学焦虑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对1789 名小学三、四年级的儿童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追踪研究,采用交叉滞后设计考察了父母
在样例学习研究的初期发现了“样例效应”(Cooper & Sweller,1987),即对于初学者来说,在学习了某学科知识中的某个一般原理之后,学习解题样例的效果比问题解决练习的效果更好.但是随着学生解决问题专长水平的提高,原先对初学者很有效的样例学习效果会逐渐消失,甚至会出现问题解决练习的效果明显好于样例学习效果的逆转现象.Kalyuga 和Sweller 等人(2003)将其称为“专长逆转效应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常会出现先前知识干扰后面学习的现象。如在学习有理数知识时会受自然数法则的误导从而出现解题错误,这种现象叫自然数偏差。国外研究表明学生在密度任务、分数比较任务、小数比较任务和四则运算任务中都会出现自然数偏差,而国内的研究一般只涉及到分数比较中出现的整数偏差,缺少对其它类型自然数偏差的探讨。本研究主要考查四则运算中的自然数偏差及其认知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