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港口城市三维地震一体化采集技术

来源 :中国石油学会2010年物探技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ncec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按照统一的观测系统一体化完成野外采集施工,是理想的三维地震勘探效果。但是,在大型港口城区实现这个目标是十分困难的。大型现代化港口城区不但具有城区三维地震采集的普遍难点,同时还具有海陆过渡带、航道及周边复杂动态环境引起的激发,接收等难题。本文以大港新港Ⅱ期三维地震采集为例,介绍了现代化城区施工中特殊观测系统运用技术,可控震源、炸药震源、气枪震源的一体化联机激发技术,复杂多节点蛇形排列连接技术。通过技术合理运用,保证了大型港口城区三维地震野外采集的完整实施,并在此基础上最大化提高了施工效率,取得理想的采集效果。文中介绍的技术应用对类似地表的地震采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其他文献
精细的近地表模型是地震勘探的一项重要基础资料,是地震采集中的野外激发井深设计和地震资料处理中静校正量计算的基础。层析反演方法采用非线性模型反演技术,利用地震初至波射线的走时和路径反演近地表速度模型,它不受近地表结构纵横向变化的约束,从而使模型变得十分细微,是获得精细近地表速度模型的最佳手段之一。影响层析及演近地表速度模型精度的因素很多,为此,对层析反演精度的影响因素和提高算法精度的技术进行了系统的
地震数据规则化是一种能有效改善成像质量的措施。为了克服假频数据插值的困难,可以先沿同相轴方向对信号进行重采样,再对重采样信号进行规则化处理。规则化处理采用分片(或分段)多项式拟合法。沿同相轴方向的地震数据插值有两个优势:1. 克服了信号重构中高频成分难以恢复的困难;2. 解决了信号的空间假频现象。数值实验证明了我们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随着高性能计算机的不断发展,基于“观测系统沉降”概念的双平方根算子波动方程全三维叠前深度偏移已经逐渐变得可行。全三维叠前深度偏移具有很多优点:无需考虑偏移孔径问题,边界效应仅仅存在于剖面边界;便于提取全方位的角度道集,为速度分析提供工具;相比共偏移距偏移、共方位角偏移,全三维偏移准确描述波在三维空间中的传播,能得到更加精确的成像;便于在偏移过程中融入吸收衰减和频散的补偿,对中深层更好地成像;适合处
常规三维观测系统设计基于水平层状介质假设,其主要目的是得到规则采样的叠加数据体,能够用叠后偏移进行成像。叠前偏移对观测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空间采样成为了影响成象效果的一个关键因素。与叠后偏移使用规则的叠加数据体不同,叠前偏移使用相对不规则的炮检对数据。三维观测系统不规则的空间采样很可能导致严重的偏移噪声,从而部分抵消叠前偏移算法的优势。从叠前偏移需要出发进行观测系统设计,这对于充分发挥叠前偏移技
地表起伏、近地表横向变速剧烈引起的道间时差大、数据信噪比低是中国西部和南方山前带地区地震勘探的典型问题,这两个问题都与地表高程起伏变化大紧密相关。基于水平地表的地震数据处理流程不能适应此类探区地震资料处理的要求。本文将三维最短旅行时计算推广到适应起伏地表,通过对道间时差的高低波数分量的分析,选择合适光滑的成像基准面来消除或减弱高波数道间时差对叠前成像的影响,中低波数部分在后续的叠前偏移剩余速度分析
随着地震勘探的不断深入,勘探难度也在不断加大。随着计算机处理能力的不断提高,地震资料叠前偏移处理技术得到应用。江苏高邮地区已进入油气勘探成熟期,其勘探目标正在向更加复杂的小断层、小断块及隐蔽油气藏的方向发展。但区内地下地质情况复杂,断裂发育、断块小、构造破碎,近地表干扰噪声强烈,多次波、火成岩广泛发育,速度横向变化大,复杂的地质构造制约着进一步勘探开发。目前老区深挖细抠是江苏油田勘探与开发获取油气
新港项目位于天津滨海新区,工区内包括极浅海、滩涂、城区、港口等各种地形,尤其是人口密集的港口城区与开发区,地表情况异常复杂。在该地区施工利用常规三维地震采集方法,不但费时费力、效果不理想,而且成本较高,甚至无法按照设计进行正常的施工生产。本文针对复杂城区地震资料采集施工特点和存在的技术难题,重点阐述了高精度的卫星图片在辅助施工队解决施工地表变化大、激发点实施难、接收点铺设精度差等方面的应用,取得了
本文从辽河探区外围盆地龙湾筒地区的地震资料特点入手,运用地质模型正演照明技术手段,分析了该地区地震资料信噪比与覆盖次数的关系;同时,对正演照明结果进行了充分的分析和对比,比较了不同满覆盖次数的偏移剖面及照明效果的差异,与理论计算相结合,得到单井与组合井在该地区激发效果的不同响应,通过单井与组合井试验效果对比,认为在该地区进行高精度三维地震采集应用单井激发是可行的。
将微测井与大炮初至波作为先验信息,基于Monte Carlo 寻优思想,利用模拟退火技术实现了对近地表速度结构的建立。相比常规最小平方意义下的初至波反演方法,这种方法得到的等效速度模型具有更为清晰的底界,更加有利于基准面校正的实施,能够获得更好的静校正处理结果。理论数据的计算证实了上述观点。
地震资料处理中,满足双曲线规律的正常时差校正公式是以各向同性、均匀介质为基础的。但是实际介质并不是各向同性的,特别是对于大偏移距接收道,动校正时距曲线满足非双曲线规律,偏移速度也并非真正的成像速度,故共中心点道集远偏移距往往存在同相轴校正不平的情况。本文首先对各向异性VTI 介质中的反射纵波在不同各向异性参数下的走时进行了理论描述,接着比较了影响非双曲动校正程度的各种因素。在实际资料处理的部分,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