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教师专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 :第四届第四次全国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工作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dj_zh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高校中西医结合教育在课程体系方面采用“中西医一体化教学”模式,这样避免了教学内容的重复,“一体化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探讨了如何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以及教学潜能,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同时指出职前教育不充分、职后培养欠规范管理、教师的专业自主意识缺乏等是主要的制约因素,并从强化教师的专业化自主意识、健全和规范培训进修方案这两个方面提出了中西医结合教师专业化成长对策。
其他文献
留学生班中医教学一直是留学生教育中的一个难题,本文通过分析留学生班中医教学全英语授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困境,认真总结、思考,结合教学实践,提出解决对策,为留学生中医学全英语教学做出了积极探索。
中西医结合教学问题根源在于理念不清。立足于中医,与时俱进,紧跟现代医学发展,将两种理论有机融合在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建立中西医结合的临床思路,方能为中西医结合事业培根固源。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是中西医结合专业重要的临床课程之一,主要是培养学生临床诊治内科疾病的能力。教学范围涵盖中、西医两个学科,包括了从基础到临床的整个内容,头绪较多,信息量大,无论教与学都有一定的难度。在本课程讲述疾病时,除按教材所规定的内容按顺序讲深讲透外,还总结了启发式教学、双语教学以及互动教学等多种教学经验,这些方法能使学生对所授内容的理解和记忆都会有一定的帮助。
为培养中医院校学生的科研能力,医学院校高年级学生应该增设医学科研方法学课程,以期通过医学科研方法学的学习来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科学态度、科研能力、科研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从中医药院校开设“医学科研方法学”的必要性,课程的实施情况及主要问题和今后的展望三方面进行了阐述和分析,总结了开课经验及授课效果。
通过实施以人才培养为目标—建立监控体系—质量评价标准—实施监控手段—反馈机制——调整措施这样一个良性循环的质量监控体系,确保实践教学全程质量监控不断线,加强临床实践教学过程的监控,帮助和促进老师的临床带教水平的提高,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了临床教学管理体系,强化教学工作在医院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10年,毕业生就业率达99%,用人单位对已毕业学生的实践动手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实习作为中西医结合高等本科教育的关键环节,构建毕业实习质量保障体系,能有效提高毕业实习质量,有助于培养高素质中西医结合临床人才。
对中西医结合本科教育的实践探索进行了探讨,教学中逐渐发现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环节、师资队伍等方面的一些问题,并总结出一套中西医教学的对策。
分子生物学是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基础课,在医学教育的整个培养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只有通过不断更新理论和技术知识内容,优化教学结构和方法,革新实验教学模式和建立科学的评价系统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潜能,提高分子生物学的教学质量。
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在既有中医、又有西医的特殊情况下形成的医学思想和医学体系。为了解福建省中西医结合从业人员的现状,包括队伍结构、人员素质、年龄分布、在各医疗机构中发挥的作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困难等,组织开展全省中西医结合从业人员现状调查,为进一步做好学会组织建设,提高全省中西医结合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为政府相关部门研究制定中西医结合政策提供参考。本次调查以发放问卷的形式进行,问卷设计为两个部
就业指导工作,是为了帮助大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指导大学生正确地认识和把握社会职业的性质、特点、要求和职业可能性,并做出正确的判断。引导大学生把个人具备的条件与职业因素恰当地联系起来,加以合理的组合,做出合理的选择,形成切实可行的职业需要。通过对大学生的择业心理的分析,阐述了通过就业指导,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就业的现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