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栓治疗概况和展望

来源 :2006血栓相关疾病防治进展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r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讨论血栓形成或栓塞是导致心、脑和外周血管事件的最后关键环节,是致死和致残的直接原因,没有血栓就没有事件.一个多世纪前,Virkow提出的"三角"学说仍然是血栓形成的理论基础,即血管内皮功能的改变和血液高凝状态及血流变化.但动脉和静脉系统血栓发生机制略有区别,动脉系统以血小板的激活为主,而静脉血栓以凝血系统的激活为主,因此在治疗的策略上,前者抗血小板药物占有重要地位,而后者以抗凝治疗为主.血栓的预防策略上,很难针对个体进行血栓栓塞危险性评估并根据危险性制定血栓预防方案.因此,目前推荐依据患者特点分入不同组别,对各组患者进行血栓预防.当对某个病人进行治疗选择时,首先进行危险分层,然后根据疾病的病理生理特点选择有效的药物或治疗.治疗决策时要平衡抗栓治疗带来的获益和风险,抗栓治疗的评价标准也要综合考虑病死率的下降和治疗的安全性.血栓栓塞性疾病涵盖了包括所有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药物,以及所有与血栓栓塞相关的各学科,如心血管内科和血管外科、骨外科、神经科等.统一对血栓疾病的认识,规范医疗行为,建立合理的立体预防体系,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
其他文献
麻醉药是否影响发育期中枢神经系统(CNS)的正常发育一直是悬而未决而又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本研究采用神经功能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新生大鼠氯胺酮麻醉后空间辨别学习能力和海马谷氨酸NMDAR2受体及谷氨酸转运体GLAST的变化,为麻醉药的合理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异丙酚(propofol)是一种新型静脉麻醉药之一,主要用于全麻诱导和维持麻醉.近年来也广泛用于门诊短小手术,胃肠镜查、人工流产等无痛治疗,其优点是快速、短效、苏醒迅速而完全,持续输注后无蓄积作用.但静脉给药使用不方便、安全范围小,注射过快可产生呼吸和循环抑制及注射部位疼痛等不良反应等缺点,这给临床安全使用带来一定的限制.本实验研究通过胃肠道给药方法,观察口服异丙酚能否对小鼠产生镇定、催眠和麻醉作
围术期心血管事件是导致手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近十几年的研究发现围术期心肌缺血(perioperativemycardiacischaemicPMI)与术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死亡率存在密切的关系.本文对围术期心肌缺血的特点进行了探讨.
本文探讨了术前疼痛敏感度与术后镇痛。术后疼痛是一种复杂的感觉和情绪上的体验,受心理、情感、认知、社会文化以及个体行的影响.术后镇痛的目的不仅仅是消除病人术后疼痛,改善病人的满意度,更重要的是还要减少麻醉性镇痛药的副作用、缩短住院时间以及降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研究个体疼痛敏感度的先驱Granot认为,个体的疼痛敏感度和术后疼痛有密切的关系,而且可通过术前真实可靠的疼痛敏感度测试来预测术后疼痛的个体差
外科手术都有不同程度的失血,失血量一般几十毫升到几百毫升,重者几千毫升,上万毫升的失血量临床上并不多见.本文介绍了4例术中超常大出血(出血量达12000毫升~25000毫升),全部病人抢救成功.本文就抢救过程中涉及到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
手术麻醉结束后,患者应恢复意识,容易唤醒,能够维持自主呼吸,循环呼吸稳定,通气充分,术后疼痛得到良好的控制.手术麻醉结束后患者苏醒时间变化很大,它取决于患者自身的病理生理状况、麻醉用药、麻醉管理以及手术种类、手术时间等许多因素.手术麻醉后苏醒恢复时间通常在30min之内,超过此时限者,可视为麻醉苏醒恢复延迟.本文探讨了麻醉苏醒恢复延迟原因及对策.
小儿并非成人的缩影,年龄越小,其解剖、生理及药理特点与成人的差别越大,其麻醉选择、用药量与成人相比有其特殊性,本文对小儿麻醉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简述.
本研究旨在提供一种高氧保健溶液(高氧纯净水、高氧矿泉水、高氧保健饮料),通过口服可达到提高动脉氧分压(PaO2)和血氧保和度(SaO2)的一种液体辅助给氧新方法.主要用于辅助给氧以改善人体的生理生化内环境,促进代谢过程的良性循环,以达到治疗疾病、缓解症状、恢复疲劳、促进康复和预`防疾病、增进健康的目的.
本文研究了创伤大出血中的死亡螺旋,首先介绍了死亡螺旋,然后探讨了消耗性凝血病,分析了低温对创伤大出血的影响,最后探讨了代谢性酸中毒.
腰硬联合麻醉从上世纪80年代后较为广泛地应用,已成临床上一种重要的麻醉方法.本文介绍了该麻醉的种类、方法、手术范围、优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