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酰奎宁酸类化合物ESI-MS裂解行为的量子化学分析

来源 :2016年全国有机质谱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szr1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咖啡酰奎宁酸类化合物为酚酸类天然成分,具有重要的生物活性。运用量子化学方法辅助解析此类化合物的电喷雾离子阱质谱(ESI-MS)的裂解行为,揭示其质谱裂解规律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研究从组成咖啡酰奎宁酸类化合物的系列物质出发,借助Gaussian软件,依据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在B3 LYP/6-311 G(d)水平,对相关化合物进行几何结构优化,确定稳定构型与去质子化位点,进而结合负离子模式下的多级质谱,在B3 LYP/6-311G(+)(2d,2p)水平计算各物质碎片离子的稳定构型与能量,并通过键解离能(Bond dissociation energies,BDE)模型方法,分析推导质谱碎裂过程。结果表明,奎宁酸分子稳定构型为椅式结构,1-,4-,5-羟基位于环己烷一侧,3-羟基于另一侧,易失去羧基上的质子氢而形成准分子离子;肉桂酸类化合物具有稳定的共轭系统,除邻位有取代基造成空间位阻外,其余分子构型均为同一平面,在羧基失去氢后,4-羟基上的氢易发生质子转移,形成更为稳定的准分子离子构型;咖啡酰奎宁酸类化合物分子呈多方向伸展型,各个分子构型不尽相同,在脱去奎宁酸羧基上的氢后,-COO-易作为亲核体进攻附近的酯羰基形成环状中间体,发生质子转移。奎宁酸的特征裂解为连续失去中性H2O直至环已烷开裂;肉桂酸类主要是脱去CH3、CO2,先后次序由取代基位置决定;咖啡酰奎宁酸类先发生酯键断裂,随后逐步脱去咖啡酸残基、H2O与CO2,经环己烷芳构化形成咖啡酰苯甲酸。量子化学计算从理论上合理地解释了咖啡酰奎宁酸类化合物的质谱裂解途径。
其他文献
目前,印刷油墨及食品包装材料中光引发剂检测方法的报道很多,主要有气相色谱法和液相色谱法,但对于烟包材中光引发剂检测方法的报道却很少。本文建立了使用三重四极杆气质联用仪(岛津GCMS-TQ8040)测定烟包材中光引发剂含量的方法,本方法采用岛津GCMS-TQ8040检测烟包材中18种光引发剂,在0.04一2.0mg/mL范围内标准曲线线性良好,相关系数均在0.999以上,方法回收率在72.8- 10
用GC-Q-TOFMS和LC-Q-TOFMS两种技术,研究建立了世界常用1200多种农药一、二级分子离子精确质量数据库,为每种农药建立了一个独有的电子身份证,也就是电子识别标准,从而取代了以农药实物标准作参比的传统定性鉴定方法,为非靶标农药残留侦测奠定了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使农药残留监控技术实现了跨跃式发展。经对全国31省会城市/直辖市283个区县600多个采样点,146种水果蔬菜20000多批样品
会议
由于中药成分的复杂性、体内处置过程的多样性以及作用过程的整体性,给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挑战。本课题组充分发挥现代质谱及联用技术快速、灵敏及特异性强的优势,建立了系统的质谱分析新方法和创新研究平台,并将其应用于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中,开展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从离子内能角度阐明各类中药成分的质谱特征规律,成功建立了皂苷、黄酮和寡糖等多类成分
生物样品的前处理和检测大多涉及到高浓度盐缓冲液的使用,所以提高质谱对缓冲盐的耐受性,增强对高盐基质中化合物的检测灵敏度就显得极为重要.常规生物质谱的电离方式如电喷雾(ESI)难以满足高盐生物样品的测试需求,因为样品溶液中的高盐成分会极大的影响离子化效率,造成检测灵敏度下降,还易引起进样毛细管的堵塞.探针电喷雾离子化(PESI)方法以其能在大气压环境下直接分析未处理的生物样品和极强的耐盐特性,成为了
会议
中药复方是较难分析的复杂体系,其复杂性主要来源于众多小分子化合物的结构多样性,如同分异构体等。全二维液相色谱系统是分析中等级性至强极性化合物的有效工具。本研究应用全二维液相色谱系统对灯盏生脉胶囊中的化合物进行分析,同时使用了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和质谱检测器。第一维采用的色谱柱为C8色谱柱,第二维采用的色谱柱为C18色谱柱。其中第二维采用固定梯度与从动梯度相结合的洗脱方式,流速分别为100 μL/min
有机金属钌化合物[(η6-arene) Ru (en) Cl] PF6((arene=p-cymene(1)or biphenyl(2)等,en=enthylenediamine)是一类颇具临床应用前景的抗肿瘤候选药物.1-2_ENREF_1与顺铂类似,DNA也被认为是有机金属钌抗肿瘤化合物的潜在作用靶标,但钌化合物与DNA的分子作用机理还不清楚.近年来,我们发展和建立了一种"自下而上"和"自上而
会议
抗精神病药是一类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精神障碍的药物,在合理的治疗剂量范围内,其可以有效控制患者的病情,而又不影响患者的智力和意识.对该类药物的血浆浓度进行定期监测有助于临床医生确定给药方案,评估治疗效果,从而尽量减少由于个体差异造成的副作用影响,有效提高药物治疗水平,达到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的目的.本文以阿立哌唑、氨磺必利、帕利哌酮和齐拉西酮这4种在临床上使用较为广泛的抗精神病药物
法医毒物检验工作的需求,已从单一种类毒物检验逐渐转向多目标物毒物筛查和常见未知毒物筛查。本文利用三重四级杆气质联用仪(GC-MS/MS)结合Smart MRM毒物数据库,在无需使用标准品的情况下,建立了GC-MS/MS筛查血液样品中166种常见毒物、农药及镇定剂类等物质的方法。血液样品经简单前处理后,分别添加28种日常毒物混标,采用MRM与SCAN同时采集的方法对目标组分进行筛查及灵敏度考察。在1
发现并鉴定痹祺胶囊在大鼠的血浆、尿液、胆汁和粪便样品中的代谢产物。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线性离子阱-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技术(HPLC-LTQ/FTICRMS)分析痹祺胶囊在大鼠体内的代谢产物。结果:经口服给药痹祺胶囊后,在大鼠的血浆、尿液、胆汁和粪便样品中共发现了生物碱类、黄酮类、苯酞内酯类、皂苷类、甾体类成分的原型以及56种代谢产物,包括在大鼠血浆中发现了11种代谢产物,在尿液中发现了30种
生物降解是最常见的油藏次生蚀变作用之一,也是世界上大多数稠油形成的主要过程。在原油的生物降解过程中,烃类化合物被微生物大量消耗掉,并生成大量的极性化合物,导致原油中的极性组分——胶质和沥青质的含量变高,同时原油的密度、酸度和粘度均增加,经济价值下降。极性化合物本身也可能不断发生变化。前人已经对烃类组分的生物降解过程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而对极性化合物的研究甚少,研究程度也很低,这是由于极性组分具有成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