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特金属制品传统纹饰

来源 :中国民族学学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haiyan19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金属的使用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内容,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写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由于金属极强的可塑性和稳定性,耐用且不易损坏的特点,是制作器具的重要材料.藏地有着古老悠久的金属文化,不仅有使用金属器具的传统,藏蒙医药、建筑等方面也多有使用.藏语言和修辞中亦有充分的体现,如藏语中仅关于“金”(gser)和制作工具工艺的词汇就多达二百多个,相关比喻和谚语更是不胜枚举.藏地金属制品纹饰和造型独树一帜,有原生型纹饰;有吸收外来文化逐渐形成的外来纹饰;亦有在信仰的影响下形成的特殊纹饰或纹饰组合.作为金属器具重要的组成部分,纹饰和造型不仅反映着一个族群的文化传统、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审美倾向等,更是时代背景的浓缩和文化交流互动的见证.如今对于藏地金属器具纹饰依然缺乏较为合理的分类和综合性的叙述,已有的成果或是无法面面具到,或仅作零星分析.综合了多种研究成果,从纹饰本身的形式入手分为几何形纹饰、自然物纹饰、植物纹饰、动物纹饰、人与神主题纹饰、建筑主题纹饰、文字类纹饰、组合类纹饰,共八种.此种分类不包含时间维度,是将历史上不同时期藏地金属制品纹饰与现今在藏地依然流行的金属制品纹饰进行综合考虑,尽可能做到系统详细.为接下来系统的深挖藏地金属制品纹饰和造型的历史演变以及文化互动所带来的影响提供较为合理的分类依据和研究前提.
其他文献
在19世纪至20世纪之交界,建立一个以“民族想象”为地缘纽带的政治共同体,是东方人特别是中日政治人士和知识分子共同关注的焦点.这一“民族”共同体的想象模式及国体雏形,往往是通过滋生于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知识传播和大量推广以及自我话语构建来完成的.可以说,东方国家的学术话语之构建源自于一个相同的时代背景:国际化或全球化的新秩序与位置(=地位及影响力)定位之现实需要.
本文以发表于20世纪30年代的讨论“民族学”的社会科学文章为研究的范围,试图将视野拉回到当时学术讨论现场,分别从民族学名称之确立、民族学研究对象之认识、民族学方法之重视、民族学独特性之强调等几个部分论述当时学者对于“民族学”的真实认知.思古乃是为了今日的方向之明确,在文章的最后,提出了几点思考,希望民族学能吸纳文化人类学的已有成果与学术背景,扩大其研究对象,珍惜民族学方法的优点并继续将这种方法优势
贵州水族以“有名有姓的鬼多如牛毛”而闻名.本文通过在贵州省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县历时15个月的田野调查发现,水家人通过鬼师与圣人公六夺、和祖先、和各种抽象的鬼打交道.鬼师主持的这些“念鬼”仪式是水族人民禳解灾祸、追求幸福的文化形式.鬼师根据水书而采取的敬供、酬鬼、驱鬼、挡鬼和请鬼这五种不同的处理方式,充分表达了水家人对鬼神世界的认知和因应之道.通过“念鬼”仪式中所用物品和鬼师在仪式中吟诵的长篇唱词的
文章从如何进入田野、田野中的文化冲击、建立和谐关系以及理解文化等三个方面回顾了一个西北少数民族毒品受灾地区的田野调查,最后结合本研究反思了民族学人类学田野作业的方法.
就整体而言,北村作为一个坊,虽有鲜明的伊斯兰特色,但还是表现出文化复合性。美国人类学家杜磊分析了中国政府对回族的识别。并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回族是中国政府通过民族识别发明创造出来的。这彰显的是威权中国,突出的是中国国家权力,回族几乎是任凭国家构建的客体。受人类学中国边疆研究的族群理论的影响,美国的中亚史研究专家李普曼提出,回族是现代民族国家权力话语下的分类体系,不能解释穆斯林在中国长达1300多年的
巴岱,祭祀仪式及仪式主持者的代称.巴岱文化,祭祀仪式及仪式主持者自身所特有和包容一种文化的总概.巴岱文化作为苗族主流文化,是至今辞话的集体表象,象征着苗族社会记忆,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颗粒式”研究可以触及苗族文化的根基.巴岱肩负着苗族祭祀仪式和仪式主持者的代称,其形,演化过程伴随着苗族社会历史,文化和原始巴岱宗教的变迁,具有多种文化背景,又有不同时代的层层沉淀.由巴岱以祭祀祖先为代表或与之密切相关
19世纪末,基督教宣道会选取甘肃汉藏族群边界为突破口,意图渐进式地向藏区传教。传教士学习本地族群交往中的主客关系互惠模式,通过拓展人际关系网络提高传教效力。藏传佛教寺院达格观1895年成为传教士的避难所,并在1897年为传教士颁发可在安多游历的通行证。1903年,在寺院附近滩地建成福音园。1907年,达格观寺衰僧败,寺产变卖给宣道会,寺院改建成基督教堂,即录巴寺传教站。这个寺院变教堂的故事,具体而微地揭示了宣道会、神召会嵌入汉藏边界族群社会的生存策略。面对汉藏边界以宗教信仰为表征的社会控制体系,传教士认识
女寺不仅是女性穆斯林的宗教场所,也是女性穆斯林抗争与追求独立的精神印记.本文通过民族志方法,对兰州旅兰清真女寺的真实进行重构,让人们真正了解这个女寺,也作为中国清真女寺民族志的一个本土实践展演.
科学话语和民族政策规定了民族医学的生存空间.现代科学树立了理性的权威,科学的原则、科学家的话语权威和现代教育的模式共同建构了民族医学的运作场域.而民族政策则试图在科学文化的场域中为民族医学的发展清理出一片合理的空间.以藏医学为代表的民族医学,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从医学发展史中定位,从自身发展史中探求传承,并在多元比较中发现价值.人类学将中医、西医和少数民族医学都看作民族医学的组成部分,平等看待现代医学
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华民族复兴梦想的本质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它勾绘了一副融合国家梦、民族梦和个人梦为一体的宏伟蓝图.国家富强梦、民族振兴梦和人民幸福梦有助于中国各族人民国家认同理念、中华民族认同理念和公民认同理念的强化,进而有助于推进中国民族团结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