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山前平原区冬小麦开花期灌水增产效应及其影响因素

来源 :第十七次全国小麦栽培科学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zlwxl35540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华北太行山前平原区是中国冬小麦高产主产区之一,该区土壤肥沃但水资源十分匮乏,是限制小麦产量的主要因素.该区冬小麦季干旱少雨,多年平均降雨量仅100mm左右,远低于冬小麦生育期350-450mm的耗水量,因此为了获得较高产量,灌溉补水是不可或缺的手段.冬小麦拔节期水分需求量大,对土壤水分不足十分敏感,为需水关键期,而华北地区冬小麦起身-拔节之前天气干燥多风少雨,地面蒸发量大,因此冬小麦拔节期灌水是保障小麦生长发育的必要措施和手段.自冬小麦拔节期开始,该区域降水逐渐增多,但年际变化较大,该区最近30年小麦拔节-开花期有效降水量的变化范围为0-57mm.冬小麦孕穗开花期是生殖生长的关键期,对土壤水分亏缺十分敏感.如果拔节-开花期间降水偏少,开花期人工补灌增产效果显著;如果拔节-开花期间降水偏多,开花期进行灌溉,不仅增产效应不显著,而且浪费水资源.因此,研究冬小麦开花期灌水增产效应及其影响因素对保障该区小麦产量和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华北山前平原区冬小麦在足墒播种、正常施肥(中等肥力以上)条件下,春灌拔节水的基础上,开花期灌水的增产作用受拔节—开花期有效降水量的影响最大,当拔节-开花期有效降水量大于25mm时可以不灌开花水,产量可达到开花期灌水产量的95%左右,达到稳产节水的双重目的。
其他文献
为探讨弱光胁迫和氮素水平对冬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以豫麦49-198为试验材料,设置不遮阴(S0)和遮阴50%(S1)两个光照处理,0kg.hm-2(N0)、120kg.hm-2(N1)和240kg.hm-2(N2)3个施氮处理.结果表明:冬小麦拔节期至成熟期长期遮阴,导致旗叶叶绿素含量、PSⅡ荧光光化学猝灭系数(qP)和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ΦPsⅡ在3个施氮水平下均显著增加,其中以N2施氮
关于小麦关键生育时期测墒补灌对叶片光合速率和有关酶活性以及旗叶衰老特性的研究较少.本文在大田条件下,根据0-140cm土层土壤墒情进行补充灌溉,研究补充灌溉对小麦叶片光合特性及旗叶酶活性的影响,旨在为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提供科学依据.试验于2012-2014年在山东农业大学试验农场(36°10′12′N,117°9′0″E)进行,供试品种为高产小麦济麦20,于拔节期和开花期测墒补灌设置土壤相对含水量分
本研究运用Odum提出的能值理论,以河南省获嘉县为例,对河南省主要循环农业模式的投入产出结构和能值综合指标进行分析,对比不同循环农业模式的生产效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以期为河南省循环农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及调控策略。本研究在以传统的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生产模式为对照的基础上,调研了3种循环农业模式即:秸秆直接还田的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生产模式、秸秆—菌渣还田(秸秆用于食用菌发酵)的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生产
本试验依据小麦需水特性和土壤水分状况,研究测墒补灌对土壤水利用、小麦氮素积累转运与硝态氮淋溶及籽粒产量的影响,为制定冬小麦高产节水节氮和保证生态环境安全的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于2012-2014年两个小麦生长季,以全生育期不灌水(W0)为对照,设置3个测墒补灌处理,即拔节和开花期依据0-140cm土层,使其土壤相对含水量分别为65%(W1)、70%(W2)和75%(w3),研究其对土壤水利用、小
本研究于2012-2014两个冬小麦生长季,在山东省兖州市史家王子村(35°24′N,116°24′E)进行大田试验,研究拔节期和开花期依据不同土层土壤含水量测墒补灌对冬小麦光合特性、干物质生产和籽粒产量的影响,以期为实现小麦高产节水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在大田条件下设置:全生育期不灌水(W0)处理,当地定量节水灌溉(拔节期和开花期均灌水60mm,W1)处理,依据0-20cm(W2)、0-40cm(W
前人研究的小麦节水理论多数是在每次灌溉量为一定值的基础上进行的,但不同年际间各生育时期的降水量不同,土壤墒情不同,均以定值进行灌溉存在盲目性,浪费水资源.测墒补灌根据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的降雨量、土壤含水量以及小麦的需水量,测定土壤墒情进行灌溉,是小麦节水灌溉亟需发展的技术.本试验于2012-2014年2个小麦生长季,以济麦22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设置4个处理:全生育期不灌水(W0),分别在拔节期和开
为了探讨玉米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耕作方式及施氮量对土壤耕性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于2012年10月至2015年6月连续3个小麦生长季进行了田间定位试验.试验设置3种耕作方式,分别为连续3年旋耕秸秆不还田、连续3年旋耕秸秆还田和前2年旋耕秸秆还田第3年深耕秸秆还田,每种耕作方式均设4个施氮水平,施氮量依次为165、225、300和360kg hm-2.与旋耕相比,深耕促进玉米秸秆的腐解,且增施氮肥能提高
本试验主要研究施用不同量的硅酸钾肥料对冬小麦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试验选取济麦22号作为材料,在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试验大田基地进行,复合肥50kg/667m2.试验对硅酸钾肥料设置4个处理,分别为:CK(0);T1(3kg/667m2);T2(6kg/667m2);T3(9kg/667m2).试验主要的测定项目:叶绿素含量、光和速率、蒸腾速率、胞间CO2和产量指标;其中光合指标主要是在开花后28d
本试验选取济麦22号为材料,在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试验基地大田条件下,主要研究施用不同量的硅酸钾肥料对冬小麦植株不同生育时期地上部叶片、茎和穗的干重以及干物质分配比例的影响.试验小区复合肥50kg/667m2,硅酸钾肥料设置4个处理:CK(0)、T1(3kg/667m2)、T2(6kg/667m2)、T3(9kg/667m2).试验分别在冬小麦主要的生育时期(拔节期、抽穗期、开花期、灌浆期、成熟期)
安徽省是中国冬小麦的主要产区之一,其冬小麦种植主要集中在中国主要的砂姜黑土分布区之一沿淮淮北地区,而砂姜黑土中N、P等作物需求的主要有效养分含量偏低,是限制该地区小麦生长和发育的重要因素之一.秸秆作为一种经济成本低的可再生生物资源,含有作物生长所必须的C、N、P、K等营养元素及有机质,对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和提高肥力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安徽省蒙城县农业科技示范场秸秆还田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