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心与意识之心的张力:以《管子》的自然之心为中心--兼与《孟子》“本心”之比较

来源 :山东社科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yycy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的本义是血肉之心,并由心脏的内涵延伸出生命的积极意义,此为生命之心;意识之心是由心的思虑功能产生,并由欲望、情感等内涵延伸出危及人身及国家生存的消极意义。为解决两者之间的张力,《管子》从人与万事万物的来源即“道”处,探讨“心”本原,此为自然之心。《管子》认为:自然之心是由“道”“气”而生,是“道”落实于人心之中的产物,本身体现着“道”。这种自然之心,因受意识之心的影响而丧失。人们需要通过“心术”摒除意识之心的影响,发挥自然之心如实反映客观规律即体“道”的功能。人们一旦体悟到自然之心,即可运用它“修心”以长寿、“因”“应”以处世、“全心”以化民。《管子》的自然之心与《孟子》的本心都指心的最初状态,都以恢复或保持心的最初状态为目标,但两者的立足点、内涵都有很大的不同,值得研究。
其他文献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技术作为一种媒介方式,已经日益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新媒体技术拓宽了博物馆的展示平台,为观众提供了一种综合了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经验的观展体验。新的技术带来了新的艺术思想。博物馆中新媒体展示方式不仅仅是技术手段的革新,更是对传统博物馆展示思路和设计逻辑的挑战。博物馆通过观众的参与获得交互反馈,反映出新博物馆学对于“以人为本”的追求。
近年来移动端短视频爆发式增长,短视频对文化遗产地形象的塑造与传播作用逐渐彰显。文化遗产地通过短视频被塑造和传播的形象开始受到学者关注。本研究梳理文化遗产保护、旅游学等相关文献,提出“塑造-传播”文化遗产地形象研究框架。结合实地调研,选取天津市中心城区范围内的文化遗产地为研究对象,从抖音上爬取2019年、2020年发布的相关短视频数据,基于内容分析法,从总体特征、形象塑造特征、热门短视频传播特征三方
三农短视频是信息文明时代和乡村振兴背景下一种新的三农文化产品,是农耕文明与信息文明在工具交融和文化展现上的共存。三农短视频的生成是政策、文化、经济、社会和技术多方合力的时代结果。文明互融、内容主导和价值延伸概括了三农短视频本身作为产品、内容作为产品和传统三农产品的网络转化三种形态。在乡村振兴的意义上,它具备文化传播、技术弥补和经济发展的多重价值。三农短视频研究内容的丰富性仍未完全展现。
湘西苗族传统歌舞与日本能乐剧在生境、艺术特质、符号等方面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两者都是巫傩文化流变至今的“活化石”。现代化发展进程中,起源于乡土与农耕文明的传统文艺面临城市化、市场化的困境。其中,能乐通过流行艺术家的再创造,滋养了电影、游戏、音乐和互动艺术装置等数字化创作,实现了全球化视野的传播发展,同时其原汁原味的舞台艺术也得到了保护和传承。这一现代化实践为湘西苗族传统歌舞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
会议
人的本性是善的,但“情”有善有恶,恶的“情”影响人的善性。人性的善恶是由于气禀的缘故,禀其清气则善、则贤,禀其浊气则恶、则愚。“修道之谓教”的“澄治之功”使人为善。要维护伦理道德与纲常义理的“天理”,就必须克服“人欲”。“定性”就必须以“内外为一本”“内外之两忘也”,只有这样,方能“澄然无事”,“无事则定,定则明”。
多年来,荀子的性恶论备受争议,学者们或持批判态度或为之辩解,对荀子的人性论作出多维度的解读,如谓其为性善论、性朴论、性可善可恶论、性无善无恶论、性有善有恶论等。但若严格遵循荀子对“性”、“善”、“恶”等概念的定义,则其性恶论在理论上是圆足的、在逻辑上是自洽的。大致而言,“性”概念具有整体性特征,指人先天、自然具有的生理、心理本能及其本然趋向;“善”、“恶”则具有功利主义、效果主义与社会性特征,主要
沉浸式艺术作为一种艺术与科技结合的新兴艺术形式,通过给观众带来“沉浸式体验”能够极大的调动观众的感性经验。朗西埃提出了“感性分配”理论,认为艺术的政治性就在于对感性分配秩序的不断扰乱,而他提出的三大艺术识别机制之一的“艺术的美学体制”具有强烈的艺术革命性。这一美学体制体现在沉浸式艺术中,则能够重塑以往的感性分配秩序,焕发出新的活力。本文试图以“范勃:无形的剧场”为例,分析沉浸式艺术的跨媒介与沉浸感
哲学追问本源,比如心。在中国儒家思想史上,孔子开始思考心的问题。《大学》确立了心的本源性地位。孟子和荀子皆以性释心。孟子将善心叫做性,荀子将恶心叫做性。董仲舒着力于有为之心的作用,比如思维功能。玄学家突出了心的思维功能与生存功能之间的张力,重自然心而轻有为心。玄学家们提出天人一体观之后,张载便力图为天地立心。二程以心为仁之本源,并从其中发现了理,从而将天理视为宇宙万物生存的主宰。朱熹以为天理在人便
《孟子·告子上》有"学问之道无他,在求放心而已"的论断,"求放心"也就成为理解孟子思想的重要一环。在孟子那里,"放心"是指因利欲熏染而不能始终"居仁由义"和不能自觉"居仁由义"的个体之心,但"放心"不代表"本心"、"良心"的"丢失",只是被"遮蔽"而已;"求放心"是自我主体性的自觉发挥,是主体自我"本心"、"良心"的自我澄明,体现了"即工夫见本体"的工夫论特质。孟子论"求放心",是以"善根本性"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