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环境保护立法

来源 :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796766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非常重视环境与人类的和谐关系,并在法律中或多或少地体现出 了这些思想,古代传统社会中形成的“无为”、“节俭”、“节欲”等观念,对于我们现代环境保护亦有积极意义。然而, 由于农业化生产自身的特点在生存与发展的要求下,隋唐以后,中国自然环境的恶化速度还是相当快的,如何处 理好生存与发展(开发)的问题,是中国古代和当代共同面临的一个相当棘手的问题。
其他文献
“区域限批”是环保行政部门在环境影响评价阶段,通过暂停对未来新建企业的审批,促使环保违 规地区尽快解决环境问题的一项政策。这种方式汲取了“连坐”制度的社会治理思想,成为地方政府头上 利剑,有着浓厚的思想文化底蕴,满足了现阶段对环境保护的需要。但是,这项政策存在杀伤力大、权 力大的特点,因此,应该从政策实施前评估制度、政策实施中跟踪问效制度、政策实施评价反馈机制、公众参与机制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为“
82 宪法确立的国家权力的横向和纵向配置关切环境执法的主体与权限。在82 宪制格局下,加强 和改进环境执法有必要借鉴机制理论构建环境执法机制。环境执法机制主要包括层次机制、形式机制、 功能机制三个方面,其中层次机制包括宏观、微观两个层次;形式机制主要包括综合环境执法、联合环境 执法和环境执法协调;功能机制主要包括环境执法激励机制、制约机制和保障机制。
损害是侵权法上的基本概念之一,《侵权责任法》生效以后,对该概念的合理解释有利于对立法精 神的把握和司法实践的运用。现行立法中“损害”的概念首先需要从文义上进行理解,在此基础上结合立 法目的以及整个立法体系,来准确理解。为了防止损害的泛滥化,衡平行为自由与受害人利益,在损害 对象以及损害赔偿的范围上需要进行限缩解释。损害概念在对于司法运用过程中,法官侵权“损害”的认 定以及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产生的
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与基础是环境资源的可持续供应,是人类在环境资源可持续基础上的生存与发 展。因此,可持续发展与能源立法的关系研究是环境法研究的重大问题。我国能源法制建设经历了新旧 更替,虽然已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环境立法与可持续发展目标还有距离,应在环境法律中注入可持续 发展的理念,将可持续发展作为能源立法的目的与核心价值。
随着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农业低碳生产管理便成为低碳农业核心问题。经过对农业生产碳排放 的理论分析,认为农业生产的碳排放主要与生产者素质、集约规模化程度、农药、化肥使用管理水平、 农业机械管理水平、灌溉管理水平相关。中国农业低碳管理的主要问题是,生产者素质低下;土地规模 经营程度低;过量使用农药化肥严重;农业机械耕作;灌溉耗能高。为了促进中国低碳农业的发展,建 议国家应该加强农业生产者专业教育,逐步
当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防治环境污染、解决环境问题刻不容缓。如 何寻求法律手段为环境侵权受害者提供及时合理的救济,达到完善环境侵权民事救济责任体系的目的, 这是本文最初的写作动机。由于环境侵权的特殊性,其救济手段不同于一般侵权行为的救济方式,适用 传统的同质赔偿原则已不能适应现代侵权责任的需要,因此惩罚性赔偿原则走入了我们的研究视野。在 我国环境侵权救济领域引入惩罚性赔偿制度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环境问题是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环境治 理陷入困境,主要原因之一是环境治理的责任人无法明晰。基于政府职能理论,现代政府应担负起弥补市场缺 陷与维护社会公平两方面的责任.在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并没有解决好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外部 性问题,同时,因战略布局等因素,很多政府决策导致了资源枯竭型城市与受惠地区发展差距的拉大。基于以 上原因,笔者认
生态控制线制度是深圳地方立法的制度创新,具有防范生态风险的价值,但也存在诸多的不足。总结深 圳的经验,发掘生态控制线制度的价值、克服其不足,找准其法律定位,将有助于其生态风险防范价值的发挥。
生态安全是环境法的基础价值,海洋生态安全是海洋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针对当前日益严重的海洋环境 污染和海洋资源枯竭造成的海洋生态失衡问题,对比国外相关立法,指出我国在海洋生态立法存在的问题,提 出包括通过基本法的修订,确立我国海洋生态安全保护法律制度,完善海洋生态安全保护法规体系;制定沿海 地区防灾减灾法等方面的建议。
矿山资源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目前矿山开发引起的生态问题有逐步加重趋势, 矿山生态建设是切实保障矿山生态系统健康与矿山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在分析我国矿区资源环境存在 的严峻问题及我国在矿区生态安全保障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 从可持续发展理念出发, 提出了构建我 国矿区生态安全法律体系的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