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华人身份流动性的全球化语境

来源 :中国东南亚研究会,云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yunlong08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世纪后期以来,世界处在一种不停地加速运动之中,资本、商品、劳动力、信息等市场本质性要素在获得新的技术禀赋以后把全球时空进行了压缩,所谓的全球化效果从经济领域溢出,渗透到更加细小的基本结构单元中去,一方面对政治层面上的主权国家体系造成压力,这是一种去中心化的运动;另一方面,一些新的成分开始在社会层面上主动,结合起来,也是一种重新构造世界基础因素的运动,从华人所处的地理区域来看,东南亚华人也处于这种全球社会空间转化与深层构造之中。但是华人在东南亚的活动,有一个历史根基,这个传统已经构成东南亚历史的一个内在成分,是一种重要的参与性历史变量。东南亚华人所处的历史性与全球化的社会空间,构成了华人的两个外部环境:历史语境与全球化语境。目前在国际学术界,对东南亚华人身份的解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些争议是由于这两种语境转移造成的,这两种语境转移实质上是一种历史和全球化的双重构造,主要集中于世界、东南亚和华人这三个概念的语境转换上。东南亚华人身份及其解释的、变化,形成了一种身份流动性现象,而这种身份流动性现象与华人所处的两种语境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华人身份流动性与世界、东南亚概念转换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在这两种语境中进行的身份流动性经过了怎样的形态变化?这三个问题构成了东南亚华人身份流动性及其语境之间关系的间题提纲。东南亚华人的这种身份流动性具有几个层面的历史性特征,这些历史性特征构成了身份流动性的历史语境。首先,华人身份流动性中的空间运动内容,包含从流寓、住番、侨居到移居、定居的流动过程。其次,华人身份流动性的历史内容,包括从商人、汉人、唐人、明乡人、华商、华工、华侨、华人、华族或者华裔到新华人的变迁过程。再次,华人身份流动性的社会形态,体现为从华侨社会到华人社会、华族或者华裔社会、新华人离散社区的变迁。第四,华人身份的隐喻与象征,体现为从落叶归根的血统主义阶段到落地生根的出生地主义阶段的过程。第五,华人身份的生产机制,包括从私商贸易、朝贡贸易、宗教、政治避难到世界市场的过程。第六,华人身份流动性的物质与文化内容,包括从丝绸、瓷器、茶叶、手工业品到农耕技术、社会形态、儒家文化、政治制度。第七,华人身份的语境转移,表现为从东方体系、殖民体系、主权国家体系、地区主义阶段到全球主义阶段。第八,华人身份的组织形式,体现为从丝绸之路的海外华商网络、殖民体系中华工的世界市场配置阶段、全球化时期的世界华商网络与跨国社会网络或者跨国社区到全球村的华人社区或者华人村落的转变。第九,华人身份的近代以来形成的地缘学特征,产生了华人是中国国家利益的延伸与领土的空间拓展的观点,使"外中国论"、中华中心论、大中华经济圈论、"第三中国"、和平移民论、华商网络、华人资本或者华商的民族经济性质论的类似观点变得更加复杂,从而使族群的人类学概念与政治学特质结合起来。第十,华人身份的学术视角,包括从传统的文化身份华人、经济身份华商、离散身份的华侨、主权国家的政治身份华族到区域社区、跨国网络或作为一种趋势的全球社区身份的转变;相应地这个身份流动过程被描述为从自然身份、强迫同化、唐人街形式的种族经济化或者政治贫民窟化、多元化到主动同化阶段这样的过程,也体现在华人不变论、华人多重性论的争论性观点中。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东南亚华人身份流动性的历史语境,包括华人史和东南亚史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华人史中的身份流动性现象是从华侨到华人、华裔、新华人的流动过程;东南亚史中的华人身份流动性现象是从南洋、东印度群岛到东南亚的流动过程;东南亚华人的身份流动性现象是从南洋华侨到东南亚华人的流动过程;东南亚史是华人身份中的地域认同,并由此产生地理空间中的政治。从上面对东南亚华人身份流动性的分析可以看出,东南亚华人的身份史是在东南亚史、世界史的范畴内发生的;东南亚华人在历史和全球化两种语境中发生了身份流动性现象;身份研究的理论模型,包括同化论、熔炉论、多元论、离散论、跨国主义、地区主义和全球主义七种模式,这些分析方法形成了可以用于对话的解释链条和阐释谱系。
其他文献
基层法院的功能定位关系到法院的工作重心、职权配置、机制体制改革的重要问题.长期以来,关于基层法院功能定位的研究主要是从宪法规范性及人民法院组织法的视角切入,缺乏对在特定政策、经济、社会背景下司法环境的考量,忽视从司法实践出发对处于特殊司法环境中的法院功能定位进行深入研究.本文试图从分析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背景下带来的司法环境变化入手,反映出现实司法环境对北京市基层法院司法功能的实际需求,并结合法院
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是一项推动环境保护,促进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法律制度,在多元化适格原告主体的框架内,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的检察机关应成为环境公益诉讼的适格原告之一.本文在就检察机关与其他适格原告之间的关系进行充分论述的基础上,提出了检察机关参与环境公益诉讼的可行模式,指出检察机关不是环境公益诉讼的“急先锋”,起诉权也不是检察机关参与环境公益诉讼的唯一职权。检察机关行使法律监督职能的作用方式是多样的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环境法治建设,既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举措,也是当前摆在广大法律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本文以无锡太湖水污染防治为视角,深入研究长三角地区的水生态环境保护的特征,针对其存在的法律问题,提出了加强法制协调,拓宽融资渠道,建立生态补偿,推进执法联动,完善维权方式等措施。
近年来,由于洪泽湖周边地区无序开发,如周边工厂污水排放、非法采砂、非法围网、非法捕捞、过度开发及对破坏水域环境案件打击不力等导致其区域水环境受到污染日趋严重.要改变这种现状,要求相关部门要通力合作,形成打击合力,共同保护好洪泽湖周边的水域生态环境,坚决杜绝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加大对非法采砂等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充分发挥检察监督职能,建立检察监督与社会综合治理、行政执法对接机制,从而形成对洪泽湖水域
矿业权分为探矿权和采矿权,作为一种国家法定的物权,依法自应可以进行流通和转让.《矿业权出让转让管理暂行规定》中明确了矿业权可以成为抵押权的标的以担保债权的实现.矿业权抵押有助于矿业权人融通资金,加大探矿、采矿力度,满足国家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对于主要债权人即商业银行而言,这也是其参与矿业投资开发,拓展新业务的一条重要途径.本文首先对我国的矿业权抵押制度进行了较为细致的介绍,探讨了矿业权抵押的现实意义
文章以北京东城区为例,对城市中心区停车问题进行了阐述,介绍了停车问题的成因和危害,停车问题是交通管理工作中的一大难题,也是诸多交通管理问题中的重要一环,它与秩序混乱、交通拥堵等问题环环相扣、相互影响,而供需关系不平衡、传统规划模式、土地资源稀缺则构成了停车问题产生的内因,向心性交通、时空分布不平衡影响停车位的使用率、传统的出行观念则构成了停车问题的外因,其中供需关系不平衡是造成停车问题的根本原因,
破产法规定的管理人在本质上应当认定为破产财团的代表,管理人在破产程序中行使职责、管理破产财团时,需要接受法院和各利益相关者尤其是债权人的监督,但这种监督必须以不干扰管理人的独立性和公正性为边界.在考量管理人的职权是否受到不当干预时,应当以法人经营自主权为标准进行判断.同样,管理人的忠实义务和勤勉义务也要以此为标准,以是否损害破产财团的利益为出发点,当管理人违反忠实义务和勤勉义务时,管理人对所有债权
在法医精神病学鉴定实践中,精神伤残评定案例日益增多,因为伤残评定时脑外伤者在精神检查、神经心理学测验中可能存在夸大认知功能障碍程度或故意装坏的现象,所以关于精神伤残评定的客观技术、方法成为热点,寻找更可靠和相对真实反映认知功能损害的客观指标称为现实需要。事件相关电位(Event Related Potential, ERP)具有良好的测谎功能,可用于认知功能量化评估。以2011年1月1日至2013
通过对我国集体土地征收制度中补偿标准、征收权的使用与监督、救济途径三个突出问题的探讨,发现在制度层面的主要缺陷体现在:补偿标准过低,征收权在缺乏有效监督下的滥用,以及救济途径的稀缺与不适用性.为防止集体土地征收中群体事件的频繁发生,提高我国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本文在对域外相关制度的比较借鉴中,提出相关制度建议.在保持政府调解优先的前提下,对调解中的申请程序、受理程序、实施程序、调解期限等作出明确限
公安机关撤回移送审查起诉在司法实践中已经与提起公诉、不起诉一起成为检察机关终结审查起诉工作的一种重要方式.但检察机关对此却存在监督缺位情况,这也导致诸如规避不起诉适用、建议撤案方式不当、撤案后监督缺失、不利当事人权益保护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建议在制度层面及法律层面尚未解决的现实条件下应加强实务层面的调控与应对,以加强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撤回移送审查起诉案件的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