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V2感染对仔猪空肠菌群的影响

来源 :2016第六届中国兽药大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药品学分会第五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016学术年会、中国微生物学会兽医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vaname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将菌群多样性测序与经典微生物学研究方法相结合,解析PCV2感染对仔猪空肠菌群的影响。将6头断奶仔猪随机分为感染组和对照组,每组3头。感染组通过口服和肌注感染PCV2,分别在感染后3、7、14、21d采血。在感染后21d宰杀仔猪,分别无菌采集空肠肠段及内容物,进行病理切片的制作、菌群测序和细菌培养鉴定。结果:病毒血症检测证明PCV2感染仔猪成功,感染后21d病毒血症达到较高水平;病理切片观察显示感染组肠绒毛萎缩脱落;菌群测序结果表明PCV2感染可导致仔猪空肠微生物种类和丰度发生变化,肠道菌群多样性增高。结果表明,PCV2感染可导致仔猪空肠炎症发生,并造成肠道菌群的一定变化。
其他文献
鹿结核病是由牛分枝杆菌引起的鹿的一种慢性、消耗性传染病,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严重危害着养鹿业的发展,同时也威胁人类健康和其它动物的安全。为保证养鹿业的发展和人类的健康,对该病进行有效防控显得十分重要。美国、新西兰等国家通过对可疑感染的鹿群进行持续性监测和利用捕猎季节减少感染鹿群的数量等策略,成功实现了对鹿结核的控制。本文对国内外鹿结核病的流行现状、诊断技术及疫苗研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鹿结核病的防控
由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引起的奶牛乳房炎是造成奶牛养殖业较大经济损失的多发病之一,其最主要的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由于生物被膜的形成能够促进其对奶牛的感染,同时生物被膜形成后其对宿主免疫应答的抵抗性和细菌耐药性多呈增强态势,使得控制该病变得愈发困难.遂对北京、保定、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呼伦贝尔和巴盟地区规模化奶牛养殖场采集的、体细胞均在50万以上的758份奶样进行了细菌的分离,所分离
为研究SopE2基因对肠炎沙门菌(Salmonella enterica serovar Enteritidis)的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及与SopE功能差异,本文以λ-Red介导的同源重组法构建了肠炎沙门菌C50336SopE2缺失株,并以质粒介导的回复法构建了回复株。通过测定肠炎沙门菌野生株、SopE2缺失株及其回复株的生理生化特性、对人肠上皮细胞及小鼠巨噬细胞的粘附侵袭能力,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
在研究沙门菌毒力岛SPI-1编码的Ⅲ型分泌系统对婴儿沙门菌毒力致病性的影响的同时,发现婴儿沙门菌SPI-1缺失转变萘啶酮酸的耐药性,由耐药改变为敏感.利用λ-Red重组系统,PCR扩增含毒力岛SPI-1上下游同源臂和氯霉素抗性基因的DNA片段,将其电转化进含有pKD46质粒并被L-阿拉伯糖诱导表达重组酶的感受态婴儿沙门菌中.氯霉素筛选和PCR鉴定缺失株后,分析其生长特性、生化特性和耐药性.结果PC
为研究sipA基因对肠炎沙门菌(Salmonella enteritidis)的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利用λ-Red同源重组系统构建肠炎沙门菌C50336的sipA基因缺失株,同时将sipA基因克隆至pBR322质粒,将回补质粒电转化至缺失株,成功构建了回补株。比较肠炎沙门菌野生株、缺失株以及回补株的生长特性、生化特性、遗传稳定性、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以及对Caco-2细胞的黏附侵袭能力的差异。结果显示
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结核病是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是单病原菌引起的世界上死亡人数最多、造成危害性最大的传染性疾病,研制和开发预防结核病的新型疫苗对于有效控制结核病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本研究通过同源重组技术,将结核分枝杆菌重要保护性原FbpB和ESAT-6定点整合到减毒李斯特菌菌株LM△actA/plcB的基因组中,获得分泌表达融合蛋白FbpB-ESAT-6的重组菌LM∷ fbpB-esat-6.
细菌生物被膜是病原微生物产生耐药性、免疫逃逸和造成持续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为弄清楚抗菌肽HJH-1对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生物被膜的影响,采用聚苯乙烯微量测定法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评价HJH-1对APP生物被膜的作用,结果表明,抗菌肽HJH-1在100ug/mL时可以显著抑制APP的生长(p<0.05),并可以显著降低APP生物被膜的形成,且在48h内均可显著降低APP生物被膜的形成,扫描电子显微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是由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pleuropneumonia,APP)引起的一种高度传染性、致死性呼吸道疾病,给世界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由于该病原菌血清型众多,各血清型间交叉保护性不强,且常伴随其它病原菌混合感染,给该病的治疗带来了巨大挑战.近年来,针对预防该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亚单位疫苗上,主要体现在对该病原菌外毒素、外膜蛋白、脂多糖、菌毛等亚结构的
大肠杆菌的多重耐药性已经严重威胁到抗生素资源及公共卫生安全。噬菌体裂解酶制剂被普遍认为是解决细菌多重耐药性的有效制剂。已经有应用于革兰氏阳性菌引发疾病的裂解酶制剂,却没有针对革兰氏阴性菌的裂解酶制剂。这是因为革兰氏阴性菌的外膜阻碍裂解酶与周质空间的肽聚糖相互作用而不能发挥裂解酶的杀菌作用。本研究将ColicinA的转运片段和识别片段与大肠杆菌噬菌体裂解酶融合在一起构建了一个融合蛋白(Colicin
会议
噬菌体裂解酶是当前应对耐药性细菌的最有潜力的抗生素替代物之一,但是由于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存在外膜结构,使得革兰氏阴性菌的噬菌体裂解酶不能直接接触肽聚糖层从而严重制约了裂解酶的研究和应用.改造革兰氏阴性菌噬菌体裂解酶,使其具有直接从菌体外裂解细菌的能力,是研究新型抗生素替代品的重要策略.有文献报道针对一些本身裂解活性差或没有菌体外裂解活性的裂解酶,可对其结合结构域进行适当的改造,从而使得裂解酶能够由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