钉螺对夹竹桃化感物质三萜总皂甙毒理作用的反应

来源 :全国林业血防工程科技支撑工作会议及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lswed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分别用0.02 mg/L-0.1mg/L系列浓度的夹竹桃三萜总皂甙水溶液处理钉螺,设无氯清水饲养与浓度为1 mg/L氯硝柳胺溶液浸杀对照,研究夹竹桃三萜总皂甙是否为夹竹桃灭螺的化感物质及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用不同浓度梯度的夹竹桃三萜总皂甙水溶液处理钉螺均有一定的杀灭作用,对试验数据进行概率单位回归分析,表明浸杀处理2、3、4和5 d的LC分别为78.31、30.26、20.50、14.19 mg/L,其对应的95%置信区间分别为63.60-108.19、9.49-44.42、2.86-30.90、0.23-22.79 mg/L;以不同处理浓度、时间下钉螺的死亡率为因变量,对夹竹桃三萜总皂甙水溶液浸杀灭螺效果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夹竹桃三萜总皂甙的浓度、处理时间的长短对钉螺的死亡率均有极显著的作用效果,并且药液浓度与处理时间之间的交互效应也极显著。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40 mg/L浓度处理后钉螺软体表层呈现明显的损伤;透射电镜观察40 mg/L浓度处理后钉螺样品发现24 h后肝细胞核肿胀,核仁消失,核质稀疏, 内质网断裂,线粒体增多;当处理时间延长到48h时,损伤加重,内质网几乎全部囊泡化,细胞核开始破裂,线粒体也破裂;处理24 h后钉螺小肠表面的微绒毛排列有些不整齐,有一小部分微绒毛出现脱落,肠周缘细胞出现肿胀,细胞核出现少量小空泡;处理48h时的钉螺小肠表面微绒毛排列明显不整齐,大部分微绒毛脱落,肠周缘细胞肿胀明显,有大量空泡,有时还出现游离核,胞质内的细胞器有大小不等的空泡样变性,细胞器结构已无法辨别,严重变性,胞膜不完整。采用聚丙稀酰胺电泳技术分离经40mg/L夹竹桃三萜总皂甙水溶液处理1、2、3、4、5 d后的钉螺样品的酯酶同工酶,处理1-2 d后酶的活性比清水对照增强,应激反应明显,而处理达3 d时酶的活性开始下降,5 d时,酶谱带数及其色泽与用1mg/L氯硝柳胺水溶液处理1 d的对照相当。本研究获得化感作用植物夹竹桃灭螺的超微结构证据。
其他文献
目的:对中药冷湿敷治疗汗疱疹临床的疗效进行观察分析。方法:143例患者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78例、西药对照组65例。其中治疗组:男性42例,女性36例;对照组:男性38例,女性37例。治疗组以自拟中药收敛固涩汤水煎后冷湿敷,每日两次,每次15分钟。西药对照组外擦炉甘石洗剂,每日两次;脱屑明显时以100%尿素软膏外擦。五天为一疗程。两个疗程后统计疗效。治疗期间停用其它相关治疗。结果:中药治疗组有效率8
首先对瘙痒性皮肤病的三种类型分别作了介绍,即:焦虑症样型、抑郁症样型本型和其它型或神经症样型。针对以上三种类型的疾病,介绍了中医治疗和西医治疗的方法,并通过实例证明上述方法的正确性。
某女,38岁,因全身红斑鳞屑15年。腰背痛1月,于2005年5月来我院门诊就诊。骶髂关节X线示:骶髂关节间隙模糊、边缘毛糙,脊柱X线示:腰椎骨质增生、骨质疏松,诊断为关节病型银屑病。随后对其的五种分类及发病原因。症状做了介绍。该患者给予雷公藤多甙片20mg,3次/日,甲氨喋呤lOmg, 1次/周口服,治疗4周后‘疼痛缓解,继续口服雷公藤多甙片20m g,2次/日至2个月逐渐减量停药。
回顾一例经组织病理校查确诊为难辨认癣的患者,患者男性、16岁,全身弥漫性脱屑伴瘙痒2年。于1999年10月31日来院门诊。经诊断结果显示:角化过度,表皮轻度增生肥厚,角质层内见可疑菌丝,经PAS染色证实为菌丝或孢子。真菌镜检:阳性。给予伊曲康唑200mg/d口服治疗,3周后取得治愈的良好效果,近5年随访无复发。
Recently, due to more flooding, schistosomiasis is in expanding tendency in some areas. With ThreeGorges Engineering progress, schistosomiasis occurred potentially in Three Gorges reservoir. In order
杨树是世界上分布最广、适应性最强的树种,而我国是世界上杨树栽培面积最大的国家,在中国林业发展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杨树无论在国土绿化、农田防护林建设、还是工业用材林建设方面都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尤其在全球大气变化背景下杨树的生态固碳效益日益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文中从光合特征、水分生理生态、碳储量与碳循环、结构与功能4个方面介绍了我国杨树生理生态的研究进展,此外,还对杨树在我国长江流域的抑螺防病
生态系统管理已经成为生态学研究的热点,血防区生态系统管理活动具有自身特点。本文介绍了两种类型的生态系统管理内涵(一是生态系统管理,另一种是可持续生态系统的综合管理),并对川中丘陵血防区生态系统管理实践活动进行了概述,还分析了血防区生态系统管理活动的要素与特点。
本文在解析山丘区钉螺分布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浅丘区的抑螺林分类及体系布局。结果表明:(1)该流域钉螺平均密度为4.05只/0.11m2,活螺框出现率为34.00%;(2)钉螺密度和活螺出现率均以林地最低,旱地其次,而水田、河滩、荒坡和沟渠较高;(3)不同环境类型活螺出现率依次为:洲滩>湖滩>沟>河>林地>塘。该区域的抑螺防病林可分为河渠抑螺林、坡地抑螺林、农田抑螺林和多功能抑螺林四种类型、各种林分
以枫杨2年生当年生半木质化枝条和10年生母树带有硬枝的当年生半木质化枝条为扦插材料,以NAA(200、500、800mg/L)、GGR6(200、500、800mg/L)和清水等7种不同激素处理插穗,以珍珠岩+砻糠灰(3∶1)为扦插基质,对枫杨嫩枝扦插繁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取自2年生幼苗的插穗以NAA200、500 mg/L和清水处理的生根率分别分别达92.89%、90.83%、80.38%,
土壤是自然界钉螺孳生繁殖的重要场所,钉螺的分布与土壤环境因子密切相关。对山丘区9种小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环境对钉螺分布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耕地、荒草地、河滩地及灌溉沟渠存在钉螺分布,活螺框出现率的高低顺序为耕地>河滩地>灌溉沟渠>荒草地,活螺密度的大小顺序为河滩地>灌溉沟渠>耕地>荒草地;有螺土壤环境与无螺土壤环境的方差分析结果小显著,土壤全K含量与0.02~0.002的土壤颗粒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