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滴注阿奇霉素致过敏性休克2例报告及分析

来源 :第二届药物性损害与安全用药学术会议暨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与临床安全应用专题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jk290014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回顾总结了本院收治的两例静脉滴注阿奇霉素致过敏性休克的患者病例资料,并论述了具体的临床诊治过程,同时从药品质量、药物代谢物致敏、遗传因素等方面分析了药物过敏反应的原因,并提出了护理对策,包括给患者用药时,一定要仔细询问其过敏史、用药前做好查对工作,对同名异药、同药异名及药物的复方制剂中的成份加以注意等。
其他文献
目的:调查分析骨科病房3年来临床分离的葡萄球菌属耐药性变化,为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骨科病房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葡萄球菌属的药物敏感实验结果行统计分析。结果:2005-2007年间,骨科病房共从临床标本中分离细菌株数为850株,其中共分离葡萄球菌属共405株,其中凝固醇阴性葡萄球2茵(CNS)共275株,分离率最高,占到细菌分离总数的32.35%;金
目的:探讨临床路径对急性心肌梗死诊疗中对抗菌药物使用的影响,能够更加规范急性心肌梗死中抗菌药物使用。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临床路径实施前后心内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结果:临床路径实施前后临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大体相当,无明显变化。结论:临床路径的实行,单病种的管理使并没影响到临床医师抗菌药物选择权,但规范的临床路径,可使医生更加趋向规范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目的:评价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不同用法治疗急性上尿路感染的安全性,为临床选择该药的用法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单盲法,观察和对比左氧氟沙星每日1次(qd)和每日2次(bid)用法治疗急性上尿路感染时不良反应临床表现、发生率及其与年龄的相关性。结果:左氧氟沙星bid和qd治疗急性上尿路感染,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3.87%和51.61%(P<<0.05),主要是胃肠道、中枢系统的反应,老年患者发生率
目的:分析我院临床各科室病原菌感染现状及微生物耐药性。方法:对2009年我院临床科室送检病原菌培养标本,采用Vitek-ATB全自动细菌鉴定仪及K-B纸片琼脂扩散法进行菌株鉴定及药敏试验,并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临床细菌送检培养标本以下呼吸道、泌尿道、皮肤与软组织、血液(前4位)等标本为主,其培养阳性率分别为32.7%、19.7%、19.4%、12.5%。排列前4位主要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氏
目的:探讨奈替米星注射液不良反应的一般规律与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文献回顾方法对国内医药学术期刊报道的37例奈替米星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原始病例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奈替米星注射液的不良反应与患者年龄、性别无关,与给药途径和给药剂量有关,可发生于用药后各个时段;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涉及机体多个器官系统,主要是对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皮肤黏膜的损害,严重者出现过敏性休克。结论
美洛西林属于第三代半合成青霉素类抗生素,对革兰氏阴性杆菌和阳性球菌都有良好的抗菌活性。据报道,美洛西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日本为4.1%,欧洲为9%,其中皮疹1.9%、药物热1.2%、腹泻0.7%、恶心O.3%、ALT升高3.6%、AST升高2.6%、嗜酸性细胞增多2.2%。本文通过医药数据库检索发现,美洛西林所致的严重不良反应有过敏性休克、大疱型表皮松解症、急性肾功能衰竭、低血钾、心律失常、出血性膀
目的:调查并分析住院病人用抗菌药的安全风险状况,为实施合理用药干预提供参考资料和依据。方法:采用病例观察方法,监测3所综合医院于2008年5-12月间,所有入住呼吸科、心内科、普外科、骨科的患者药物使用全程中的不合理现象,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所医院4910例患者共出现不合理用药现象1187例次(24.2%),各项观察指标中给药浓度、间隔时间、无适应症用药出现问题的频率居前3位,分别为308、
目的:为临床药师参与新型隐球菌脑膜脑炎的治疗,保证其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2008年8月-2009年8月临床药师在参与临床工作中参加救治的3例新型隐球菌脑膜脑炎的患者的用药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在新型隐球菌脑膜脑炎治疗中首先应尽快明确诊断,然后在充分降颅压治疗的同时,严格按照药物治疗指南选择抗感染药物治疗方案,注意用药细节及ADR的处理,最后根据患者的病情停用抗感染药和地塞
目的:通过分析我院手术科室出院带药处方中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了解我院使用抗菌药物的特点及合理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促进合理用药。方法:抽取我院2009年7月26日至2009年8月25日手术科室出院患者带药处方886张,采用回顾性的分析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并对不合理用药情况采取干预措施。结果:抗菌药物使用率为53.16%,用药共4类10种抗菌药物;抗菌药物单用的处方为99.15%;疗程≤7d
1例65岁女性,因病情需要口服异烟肼(0.3g,1次/d)、利福平(O.45g,1次/d)、乙胺丁醇(O.75g,1次/d)、吡嗪酰胺(O.5g,1次/d)诊断性抗结核治疗。1周后,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症状,查血生化URIC 626.1umol/1,肝功能正常,改变异烟肼给药途径并对症治疗后,症状好转。约1个月后,患者四肢皮肤出现散在瘀点,胸背部、大腿、双手臂可见大量瘀斑。实验室检查wBC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