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纳米发光中间体的研究

来源 :全国第三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cdejingc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首次合成了一种新型的功能稀土配合物,并以此为插层剂,插入硅酸盐片层之间,进而制备了功能稀土配合物/黏土纳米发光中间体(简称稀土纳米发光中间体);对其结构和发光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功能稀土配合物的发光强度比相应的稀土配合物的发光强度大幅度提高;功能稀土配合物可高效地将紫外光转换成红色波段的荧光的特殊功能.
其他文献
采用SEM/TEM(SAD)技术,首次揭示了稻壳灰的显微结构:稻壳灰由纳米尺度的SiO凝胶粒子(~50nm)疏松地粘聚而成.稻壳灰结构中除了以往报道过的微米尺度的蜂窝孔(~10μm)外,还含有大量由SiO凝胶粒子非紧密粘聚而形成的纳米尺度孔隙(粒子和纳米尺度的大量孔隙使稻壳灰对高温混凝土具有强烈的增强改性作用.
本文作者介绍了纳米科学技术的含义及其研究范围,重点讨论了各种纳米材料的理化性能、基本特征以及在机械工程领域的应用.
高压流体纳米机是制取纳米产品或进行纳米分散的工作母机.本文介绍该纳米磨的工作原理,制品的特点以及纳米磨的用途.
SHS AlO-ZrO复相陶瓷的相对密度取决于反应熔体温度、液相存在时间及熔体粘度,其硬度因受复相陶瓷弹性模量的影响随ZrO体积分数增加而下降.Vickers压痕试验发现引发该复相陶瓷中位裂纹扩展的压痕压制载荷临界值为30Kg.复相陶瓷的断裂行为主要受纳米/微米或亚微米(AlO+ZrO)共晶组织所控制,导致该复相陶瓷在韧化行为上表现出强烈的裂纹偏转绕过机制.
采用均相沉淀法制备CoO纳米微粒,考察了水溶液中表面活性剂、电解质、pH值等不同条件下的Zeta电位及其对CoO前驱体粉末分散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控制液相体系下Zeta电位可以有效地控制颗粒的表面张力,使粉末Ostwald熟化过程和二次成核受到抑制,从而制备出椭球形或棒状的单分散CoO前驱体纳米微粒.
本文利用直流电弧等离子体蒸发—凝聚法制备SnO纳米粒子,研究了SnO粒子在等离子体焰流中的形成和生长机理,探讨了影响SnO纳米粒子粒度和纯度的工艺参数,制备出了纯度大于98.7﹪、粒度可控的SnO纳米粉末,为制造高性能SnO气敏传感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采用共凝胶法和超临界干燥技术,制备出Ce-O-Co/ZrO纳米催化剂.通过XRD、TG-DSC、XPS和比表面和孔隙分布仪等手段研究了催化剂的物相结构,采用微反应器-GC连用技术研究其对CH催化燃烧催化性能.结果表明:共凝胶法制备出的催化剂具有稳定存在的t-ZrO,Ce的加入形成Ce-O-Co键合,并以高度分散的形式存在,这种催化剂具有较高的催化氧化CH性能.
以硫酸锆为前驱体,将硫酸锆均匀分散于纯硅介孔分子筛MCM-41的介孔孔道表面,利用热解法制备了SZ/MCM-41介孔分子筛复合催化剂.对所合成的复合催化剂进行了XRD,N吸附/脱附曲线,和吡啶吸附红外光谱等多种结构表征.用正丁烷异构化反应考察了Al的引入对其催化性能的影响.
采用液相沉积法,在35℃通过向六氟钛酸铵水溶液中添加硼酸和结晶诱导剂锐钛矿型TiO纳米晶,沉积出具有光催化活性的锐钛矿型TiO纳米粉体.用XRD、BET等对TiO粉体的沉积条件、结构和性能进行了测定和表征,并用亚甲兰的降解,评价了TiO纳米粉体的光催化活性.结果表明,当反应物六氟钛酸铵与硼酸的摩尔比为1:2-4时,沉积的粉体含有锐钛矿相TiO,经300℃热处理的TiO纳米粉体具有最高的光催化活性,
用溶胶-凝胶法在不同条件下制备了ZnS:Cu纳米粒子,合成中首次采用中性硫代乙酰胺分子对纳米微粒表面进行修饰,并发现由于反应物浓度配比和pH值的不同,会直接影响最终纳米粒子的形成;所制ZnS:Cu纳米粒子在紫光灯的照射下,呈现绿色发光现象,在325nm的紫外光激发下,ZnS:Cu纳米粒子产生位于516nm的发射峰,相对于体相材料在462nm的发射峰,红移了54nm,本文对这一光致发光性质进行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