碱性电解制备锌粉及其电流效率的变化

来源 :2012年全国冶金物理化学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psl5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了采用电解方法从碱性锌浸出液中制备锌粉的工艺。通过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分析了电解产物的相成分以及锌粉的形貌,结果表明氧化锌矿的碱性浸出液经过硫化钠溶液除铅之后,可进行电解,产物为纯相的金属锌,且呈树枝状存在,附着于阴极上。研究了碱性条件下电流效率的变化,结果表明在高电流密度下,电流效率在电解初期存在一个逐渐增加的阶段,此阶段在电解过程中浪费了电能,研究表明通过调节电流密度与电解液含锌浓度,可以减缓甚至消除这一阶段,并且电解液含锌浓度越高,可选的电流密度范围越广,电解过程也越容易控制。
其他文献
本实验通过双槽电化学腐蚀法生长多孔硅(PS),采用浸渍沉积法分别制备纳米Cu、Ag、Zn/多孔硅复合气敏薄膜,进而制成电阻式气体传感器,分别对其进行气敏性能测试。研究结果表明,Cu/多孔硅元件对甲醛、氨气、乙醇三种气体都敏感,灵敏度较好,但选择性很差;Ag/多孔硅元件对甲醛气体很灵敏且对其它两种气体都有不敏感,表现出良好的选择性:Zn/多孔硅敏感性较差,对甲醛和乙醇都不敏感,对氨水有一定的敏感性。
利用磷酸对于电解锰进行了钝化处理。实验发现,处理后的电解锰具有良好的耐蚀性能。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谱分析(EDS)对于样品的形貌与表面钝化膜构成进行的分析表明:该样品表面具有一层平整且较厚的膜结构存在,该膜的基本构成为Mn3(PO4)2。采用三电极体系对于该膜的耐蚀性测试表明,磷酸钝化后的电解锰在3.5%NaCl溶液的腐蚀电流密度为5.3μA/cm2,腐蚀电位为-1.25V,较重铬酸钾
利用盐酸溶液对碱活化高钛渣进行富集处理,研究富集工艺中实验温度、盐酸浓度、铁粉加入量、沉淀时间和最终pH值等因素对钛富集效果的影响;通过优化实验,确定最优的工艺条件,并制备出TiO2含量可达96%以上的人造金红石:采用融盐电脱氧法对所制备的人造金红石进行电脱氧,制备的金属钛中Fe、Si、Al等杂质总含量为1.29%。
以钢铁厂二次粉尘、炼钢污泥、轧钢皮、重力灰和出铁场灰为原料,制备高碱度含碳球团,在高温下自还原制备金属铁粒,以达到回收二次含铁粉尘的目的。研究表明:(1)在温度为1400℃,内配碳比1.1,以及碱度大于1.8的条件下,含碳球团自还原后可实现渣铁有效分离,渣相自然粉化,且铁粒表面光泽明亮。(2)内配碳比增大时,生成的铁粒中小颗粒增多。(3)温度升高和内配碳比增大的情况下,均有利于脱硫和脱磷。(4)温
介绍了巴尔哲扎拉格稀有金属矿床(八0一)研究新进展,并对巴尔哲低品位复杂稀土、铌精矿的湿法冶金新工艺进行研究。工艺包括低温浓硫酸活化焙烧、水浸、分步沉淀等工序,研究表明稀土精矿中稀土的回收率达到95%,品位达到90%以上,(钽+铌)的回收率达到75%,品位达到20%以上,铍的回收率达到85%,品位达到10%以上;铌精矿中(钽+铌)的回收率达到85%,品位达到20%以上,稀土的回收率达到80%以上,
利用可视流化床,研究了流态化气基还原高铝铁矿的粘结行为和还原过程。结果表明,温度低于1223K时,由于矿石铝铁相互嵌布的复杂结构,流态化还原高铝铁矿没有发现粘结失流现象。但是,当温度高于1223 K时,由于局部复杂相出现液相或软化,气基流化还原过程发生了粘结失流。流态化气基还原高铝铁矿,其金属化率高达30%以上。热力学分析表明,只有当CO/(CO+CO2)高于99%时,CO才可以将FeO·Al2O
以转炉钢渣和粉煤灰为主要原料,采用烧结法制备陶粒。研究了钢渣用量对陶粒性能的影响。探讨了陶粒的膨胀机理,并对陶粒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分析了钢渣掺量对陶粒膨胀性能、密度和强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钢渣的掺入量增加,可有效降低陶粒的烧结温度,但过多的钢渣掺入限制了陶粒的膨胀,缩小陶粒的烧结范围;在相同膨胀范围内,随钢渣加入量增大,陶粒密度显著增加;在相同的配方下,随烧结温度增加,陶粒的强度呈下降趋势。
通过物理模拟实验研究了稳态浇铸条件下,使用喇叭形长水口和直筒形长水口对二流板坯中间包内的流体流动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使用喇叭形长水口后更有利于延长流体在中间包内的平均停留时间、滞止时间和峰值时间,中间包内的死区体积较小,活塞流体积较大。同时改变喇叭形长水口浸入深度及吹气流量等参数对中间包内流体流动特征影响的实验结果表明:长水口浸入深度为100mm、吹气流量为0.2 m3/h时实验的各个评价指
通过正交实验设计方法和控轧控冷工艺相结合,研究了不同终冷温度对高强度管线钢组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终冷温度降低,针状铁素体(AF)、粒状贝氏体(GB)组织逐渐减少,板条贝氏体含量逐渐增加,且贝氏体组织较粗大,边界比较规则。在终冷温度100~300℃之间,随着终冷温度的提高,相应试样的强度呈逐渐降低的趋势;300~400℃,试样的强度、屈强比、室温冲击功随着终冷温度的提高呈上升趋势,钢板的最优
采用基于经典混合理论的连续模型,建立了描述电磁制动条件下CSP薄板坯连铸结晶器内钢水流动、传热及凝固过程的三维耦合数学模型,并以实测的热流分布作为结晶器传热边界条件,运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了CSP结晶器内流动与传热的特征,讨论了电磁制动对结晶器弯月面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CSP漏斗型结晶器内流场具有较典型的受限空间射流流动的特征,电磁制动可减轻高温钢水对窄边坯壳的冲击,提高弯月面的温度5℃以上,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