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利昔单抗联合OKT3预防高致敏受者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临床应用

来源 :第五届全军器官移植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fan4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探讨了巴利昔单抗与OKT3联合诱导预防高致敏受者肾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指出:巴利昔单抗联合OKT3进行免疫诱导,可以减少高致敏受者肾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防治策略。
其他文献
感染是下肢长骨骨折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后常见并发症,由于内固定钢板、螺钉的存在,常使感染迁延不愈影响骨愈合。闭式引流的方法:在椎管麻醉下,先行病灶清除,再放置冲洗管,分别于切口两端正常皮肤处另截孔,放置进水管和出水管,进水管不剪侧孔,出水管剪1-2个侧孔,两管平行逆向排列,以利冲洗液循环整个创腔,出水管接无菌引流袋。本文主要介绍了一例股骨骨折术后感染扩创置管闭式冲洗引流术的护理。
本文探讨了米芙与骁悉联合PPI(质子泵抑制剂)的临床应用对肾移植患者MPA暴露的影响。在临床联合应用PPI(质子泵抑制剂)对肾移植患者MPA暴露的影响研究中,米芙各项药代动力学指标略优于骁悉,但P>0.05,无统计学意义。
近年来对于抗体介导的体液性排斥反应(antibody-mediated rejection,AMR)机制的研究逐步深入,本文为提高临床诊断及治疗水平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通过对肾功能不全移植肾进行常规穿刺病理活检,观察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并根据病理诊断采取相应临床治疗方式,观察治疗效果,同时明确移植肾穿刺病理活检的安全性以及在临床诊治中的意义及其重要性。
本文探讨肾移植围手术期发生DGF、临床急性排斥反应或排斥高危人群应用他克莫司注射液(Tac)为基础的免疫抑制方案的疗效和安全性。
移植肾的存活有很多因素,但没有一种可靠的方法可以准确预测移植物的远期存活,彩色多普勒超声不但可以提供移植肾脏的形状、大小、皮髓质情况,特别是可以提供移植肾脏的血流情况,本文主要目的是评价移植肾彩超的血流参数在移植物的远期存活中的价值。
本文总结肾移植患者重症肺部感染的诊断和救治经验。指出在肾移植术后围手术期发生DGF或AR的患者中,以Tac注射液为基础的免疫抑制治疗方案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
本文探讨了慢性排斥反应移植体动脉硬化与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A(PDGF-A)链、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表达的关系。研究表明:移植体动脉硬化过程中,细胞增生、内膜增厚、血管及肾组织纤维化与P-F-A,IGF-1表达关系密切。慢性排斥反应的移植肾动脉及肾组织中P-F-A,IGF-1呈高表达,且与术后早期排斥反应的发生频率及程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本文探讨了移植肾动脉狭窄的临床诊治方法及成因。指出移植肾动脉狭窄与手术、灌注损伤及免疫等因素相关。以尿量减少、血压突然难治性地升高及肌醉升高为主要表现;初步诊断彩色多普勒的血流显像或CT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并同时进行的支架置入术是最终确诊并最为安全有效的兼有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方法。
肾移植显著改善了尿毒症患者的生活质量。但仍有较高的死亡率。其中部分患者在死亡时移植肾功能基本正常。即患者死亡时彩超提示移植肾血流正常,血清肌酐<200umol/L。占死亡人数的46.5%。自1978年到2009年底,有功能死亡患者91例。本文对这91例肾移植术后患者的死亡原因进行分析,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旨在提高肾移植患者的长期存活率。
本文旨在研究肾移植术后肺炎患者停用免疫抑制药物的安全性。研究表明:肾移植术后肺炎是早期移植肾带功死亡的主要原因,尽快恢复免疫功能是感染控制的关键。停用免疫抑制剂对于免疫抑制过度的肾移植术后肺炎患者是安全的。恢复用药要依据症状改善情况,结合T细胞亚群计数综合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