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随机到模块化--三维黏土原件的生成式设计和建造实践

来源 :2020全国建筑院系建筑数字技术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arelea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黏土,一种源于自然的建筑材料,在建筑学领域的应用经常被认为受到限制,但实际上充满了建造的潜力.历史上,建筑师一直致力于研发黏土作为一种建筑材料的多样化建筑语汇.然而,受限于标准化的黏土砖块,这些建筑语汇中的大多数都非常局限.与之相比,自然界的随机性,从有机系统的微观结构到植物的生长形式,总是能为设计师研发新的设计语言提供灵感.随着参数化工具的应用普及,越来越多的数字化算法以自然为灵感被研发,同时仿生的形式语言能够更有效地帮助建筑师搭起数字化设计和建造之间的桥梁.基于以上,本文致力于探索如何将自然界中的随机性和整体化形式逻辑通过离散的黏土原件实现到建筑学的尺度.文章首先综述了数字化技术参与下不同传统建筑材料设计语言和建造技术的革新.在此基础上,研究了随机性在黏土原件生成式设计中的多样化表达.模块化将作为主要的方法论以控制整体的随机性,同时结合结构稳定性等一系列要素,以迭代的方式优化算法并得到最终的数字化模型.在设计语言的建造实践中,结合特殊模具的研究,模块化对批量生产的裨益将被详细阐述.综上所述,文章关注的是传统建筑材料黏土在数字语境下的再生问题,针对黏土建筑构件的标准化限制,展开了设计与建造实践研究.设计研究的最终成果是一个集材料特性、结构稳定性,以及随机性的审美价值于一体的新型三维黏土原件建筑语汇.
其他文献
可视化交互在建筑设计过程中一直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筑应用技术的发展促使建筑设计逐渐形成基于BIM技术的正向设计模式,在这个模式中,现有的可视化交互技术显得非常局限,出现了设计构思与现实环境契合度不高、设计过程中信息表达不及时、各参与方沟通不全面等一系列问题.AR增强现实技术的应用,是基于BIM技术的建筑设计可视化交互技术发展的新趋势,是实现设计过程和成果数字化展示的新方法.本文通过对可视化技术
在城市设计中需要考虑人主观因素的比重较大,但是主观因素又很难转换为定量的数据进行分析.设计出一种基于VR眼动数据采集和分析方法,为设计师获取可靠的主观数据提供一套可行性强且廉价的解决方案.以喀什高台民居保护与设计项目为例,方法的实现和应用流程为;首先搭建虚拟现实场景,通过倾斜摄影、全景拍摄、建模等多种方式结合,搭建了高台民居现状的三维场景;然后根据设计团队的CAD模型搭建设计方案的三维场景;最后在
商业街道在城镇公共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其外观形象构成了重要的视觉吸引力,能够吸引人们形成高品质和活跃的公共空间.然而传统的设计分析手段中,受现有评价工具的限制,在商业街道设计评价中鲜少关注视觉吸引力这一关键内容.鉴于此,本研究采用兼具客观性和实时性的眼动感知技术,构建了基于视觉吸引力的设计效果评价方法——通过应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典型商业街道的虚拟场景,检测使用者置身其中时的眼动轨迹以及注视点数量
空间句法模型已被证实能用于分析街区尺度人行流量的分布,但对于建筑内采用视域模型会对其分析效果产生何种影响尚无明确定论.本文基于北京市新民菜市场的视频监控数据以及实地调研,应用空间句法软件对菜市场内部空间形态及不同时段下的人流分布等进行了量化的研究,并结合人流模拟和实测人行流量的对比,分析了人流分布受空间影响的程度.研究结果显示,线段模型下对菜市场内部人流分布的分析效果更佳.但无论是在线段模型还是视
高层公共建筑的疏散路线上的系列空间,既涵盖建筑构成的三维空间要素,又涉及整个疏散过程的四维时间因素,不仅受到法规条文的约束,还要考虑到人们使用的便捷.其设计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在传统教学中则无法展现出设计应用的全过程及其实施效果.因此,采用虚拟仿真技术,模拟灾难情况下人员的逃生方式,掌握疏散路线的临场使用状态,完成高层公共建筑疏散路线设计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混合现实技术渐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同时也影响着建筑领域的设计方法及建造方式.全机械化的智能建造将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但受限于技术与设备,目前大多数的施工建造仍是采用传统、低技的方式.本文通过一次数字建构的实践过程,探索了混合现实技术如何辅助低技的建造手段,在短时间内更有效地控制建造的完成度及进度.并对今后一段时间内,混合现实技术在建造中的作用和意义进行了思考.
随着数控技术在钢结构加工领域有着越来越多的应用,对于不规则曲线梁架的精确加工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但受限于钢的材料特性和标准化的加工流程,曲线梁架的相关参数不仅难以计算,在具体加工时也受到诸多的限制.本研究借助数字化模型的推演,对钢材的形变进行定量化控制,建立一套精确可控的不规则曲梁加工方法.在实体模型和实际建造中进行检验,衡量材料性能与构造方式对加工参数的影响,最终构建一套完整的数字链体系.
随着数控技术和离线编程技术的飞速发展,工业机器人被广泛地运用在数字建造项目中.然而,目前机器人更多的是作为输出端使用,即按照事先预定好的指令进行加工和装配等动作,并没有将建造现场的信息反馈到决策生成中,缺乏灵活性和适应性.在此背景下,本研究研发了机器人“感知—反馈”系统,使机器人能够读取建造现场的信息数据,并根据数据优化形式设计、生成装配路径,从而形成完整的“输入(感知)—处理(计算)-输出(动作
随着建筑计算性设计和建筑机器人技术的进步,设计建造一体化的新途径被不断地拓展.本文以结构逻辑清晰、力学性能高效的受压拱为研究对象,针对其仅传递压力的力学特性,提出了一种机器人协同装配以保持未完成结构稳定性的无模建造方法,并结合对其基本力学性能的分析和实验建造研究,总结出离散拱结构计算性设计建造工作流,包括拱的几何形态设计方法、结构模拟方法、机器人建造的约束条件和路径规划等.最终,文章以两个实验验证
Digital design and fabrication technology is stimulating a paradigm shift in architecture.The emerging form finding and materialisation approaches may curve the trajectory of a conventional pedagogi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