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典国家发展道路述论--兼及雅典版图问题

来源 :2012年中国世界古代史国际学术讨论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ngq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古代希腊城邦历史研究中,中外学界长期以来有一个通行的看法,认为希腊诸邦长期处于"小国寡民"状态,直到马其顿人征服希腊。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们普遍认为,希腊诸邦彼此之间有同盟,有联合,但是没有征服、兼并;即便像雅典帝国这样所谓的"帝国",其实并不存在,它只不过是独立城邦的联盟,属下各邦始终保持独立,拥有主权,至少原则如此。但是笔者通过考察雅典国家的发展轨迹,发现此说与历史实际不符。阿提卡统一标志着雅典城邦的基本形成,随后雅典逐步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征服萨拉米斯,殖民卡尔基斯,击败埃吉那,直至奴役原"提洛同盟"诸邦,从而形成历史上的"雅典帝国"。雅典帝国的形成标志着雅典国家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意味着雅典人的统治区域即版图扩张到原提洛同盟广大地区,对于雅典政治民主、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发挥过不可磨灭的重大作用。随着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的最终失败,雅典帝国瓦解。此后直到马其顿征服,雅典随着国力的恢复,公元前4世纪雅典虽一直保持向外扩张的趋向,甚至有过再次建立海上霸权的尝试(第二雅典同盟),但最终都归于失败,基本上处于力不从心的状态。从雅典的这种"城邦——帝国——城邦"变化历程中,可以看到城邦内政变革与对外政策的互动关系,这都有助于科学理解城邦的本质特征和城邦世界的国际关系。
其他文献
以乌鲁木齐为例,在对城市化综合水平与生态环境综合质量进行测度的基础上,利用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及方差分解模型,对其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动态计量分析.
会议
传统的区域产业分析一般将影响力因子作为产业优先发展的积极因素.但在实际中,对于处于衰退阶段的产业,较大的影响力往往意味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巨大阻滞作用和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对影响力因素的作用应当分别对待.本文讨论了将影响力系数按产业份额加权,结合产业增长率对各产业部门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的方法,并通过此方法,利用新疆2007 年42 部门投入产出表和新疆2002-2009 统计数据对新疆产业发展现
地物波谱特性是遥感定量分析的基础,也是遥感基础研究的重要内容.干旱区绿洲典型地物光谱数据库对于遥感技术在土壤盐渍化方面的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为例,将.NET 和SuperMap 平台相结合,用SQL Server 数据库存储数据,采用B/S 模式,使用C#语言设计并开发了地物光谱信息系统,并针对干旱区绿洲的特点建立了典型地物光谱数据库.
会议
随着信息全球化的不断深入,GIS 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校园及其相关技术和应用正成为各高校新一轮信息化建设研究的重点.校园地理信息系统(Campu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CGIS)是城市地理信息系统(UGIS)的一个分支,旨在将学校各类信息资源进行统一的、科学的组织与管理,从而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服务于学校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各种活动.本文分析并设计
会议
城市蔓延已成为困扰我国城市化发展的重大问题.在研究单一城市蔓延评估方法的基础上,分析了单一城市蔓延测度与群体城市蔓延测度之间的区别,提出了基于空间形态和空间效应的城市群体蔓延测度方法.
会议
本文简要介绍了云冈石窟中塔的雕刻风格及结构特点,从云冈石窟中塔的雕刻形式看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史。
本文首先对内蒙海拉地区谢尔塔拉1号幕出土的主要木器及桦皮器出土后的状况进行详细的描述,接着就修复与整型的基本步骤--说明,包括:清洁脱水、去霉除菌、药物浸泡、加固整形、自然晾干、温控湿控等,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1993年4月,中国四川省绵阳市双包山二号西汉木椁墓后室出土了一件银白色膏泥状金属,手感质软,捏之可随意成形并有固体颗粒存在其中.该墓后室中墓主曾身着银缕玉衣,随葬品有许多鎏金青铜器等物品,还有一些陶丸和一件极为罕见的绘有人体经络的木雕涂漆人像.据考古人员考证,墓主为50岁左右男性,属西汉晚期贵族(1).汉代养生求仙之术风行,而且陶丸和绘有人体经络的木雕涂漆人像的存在,也说明墓主生前亦是一位注重养
"乾隆大阅甲"与常见的织绣品相比有其特殊性,处理上难度较大.通过反复的摸索和试验,解决了用树脂丝网加固"乾隆大阅甲"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并对今后研究工作的方向作了有益的探讨.
"罗马和平"是一个经典命题,对它的讨论不绝如缕。最近,越来越多的学者以铭文(尤其是军人的墓志铭)为依据,对"罗马和平"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他们指出,类似反叛、起义和骚乱这类的"低水平暴力"在所谓的"盛世帝国"从未绝迹。然而,面对以阿里斯泰德斯和塔西佗等为代表的当时罗马人对于一个"承平之世"的切身感受,我们毕竟无法将"罗马和平"简单地斥为一种意识形态上的建构。从这一看似矛盾的现象出发,本文旨在从一个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