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游城市集群一体化背景下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空间差异研究--以武汉城市圈为例

来源 :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南昌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UCH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江中游城市群将成为我国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生产性服务业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城市空间重组和用地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特征和空间差异对武汉城市圈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武汉城市圈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滞后、产业结构不合理,难以发挥“中部崛起之支点”作用;同时在空间结构上存在极化现象,武汉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明显高于仙桃、天门等城市。
其他文献
Creative destruction is a key driving force behi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The continuing process of creative destruction provides an impetus to entrepreneurship to regional industrial renewal.However,
地区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改革开放后区域经济增长和居民收入分配变动格局比较复杂。我们发现,进入21 世纪后,我国省际地区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地区差距都明显缩小了,不仅区域经济增长不平衡性有所改善,而且区域居民收入分配也有所改善,这是我国区域发展的新格局,也可能标志着区域收入不平等变化出现拐点。
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北京市政府正在部署行政中心外迁事宜。北京市的北部和西部是山区和生态屏障区,北京的行政副中心只能向南或向东发展,而南部已经部署了新机场,只有通州可供选择。
本文以新经济地理学和城市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利用中国2003-2012 年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统计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产业聚集对环境污染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城市环境污染程度的空间自相关性呈现波动性的递增趋势;城市环境污染的高值聚集区主要集中在内蒙古、山西、河南、山东、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低值聚集区主要集中在四川西部和青海地区,且在考察期内均呈现扩大趋势。
在沿边开放开发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进程中,有必要对边境省区交通基础设施的经济效应和邻边区位优势进行测度。为此,本文以云南与广西为例,构建纳入邻边区位因素的空间计量模型,验证交通基础设施与出边距离对边境省区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
长江经济带既是一条交通物流经济带,又是一条城市区域经济带。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长江经济带城市集群空间网络结构与空间合作路径进行分析发现:(1)长江经济带城市按交通物流竞争力可分为一类中心城市、二类中心城市、节点城市和边缘城市四个层级,上中下游分别形成成渝城市群、滇中、黔中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等城市小群体。
探讨长三角企业区域间迁移流动演变趋势和特点,可以为长三角区域合作与区域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利用江浙沪工商企业注册数据(1981-2013 年)和上海中小企业迁移意愿问卷调查数据等资料,探讨了长三角江浙沪区域间企业的迁移流动演变态势、企业迁移意愿和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剖析了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策略。
基于长江经济带2001-2013 年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统计与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反映长江经济带经济增长空间效应的时空演化特征并揭示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存在非常显著空间正自相关,区域间呈现倒“U”型空间集聚特征,下游与中上游地区经济差距逐渐扩大。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区域,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本文以2006-2013 年长江经济带126 个地级市的人口、土地数据为基础,从省域视角和地级单位视角,采用熵值法、发展水平评价模型和均衡发展模型测度其人口城镇化指数、土地城镇化指数、协调度、发展度和协调发展度,并对其协调发展度进行聚类分析,运用ArcGIS9.3 得出二者协调发展度的空间分布图
2015 年4 月,国务院批复实施《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充分肯定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指出要努力将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成为长江经济带重要支撑、全国经济新增长极和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城市群,该《规划》也成为继《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出台后国家批复的首个跨区域城市群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