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Ⅳ)-F络合物的热液稳定性:来自水热实验和模拟计算的约束

来源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hua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上,锡矿被认为形成于酸性的、较为还原的流体条件,且Sn(Ⅱ)-Cl 络合物为锡矿成矿流体中的主要迁移形式.然而,最近的实验研究显示,在锡矿成矿的氧逸度(~NNO)条件下,Sn(Ⅳ)比Sn(Ⅱ)更为稳定,它们与Cl络合具有相似的迁移能力.而近年来,一些野外地质研究也发现,一些锡矿并非形成于还原环境,而是形成于较为氧化的条件,这就促使我们不得不思考Sn(Ⅳ)在锡成矿过程中的地位.另外,在华南,锡矿床往往与高演化花岗岩或A 型花岗岩等富F 岩石存在成因联系,锡石也往往与萤石、黄玉等富F 矿物共生,这也促使我们不得不思考F 在锡成矿过程中的作用.因此,理解高价锡在富氟流体中的迁移行为将有助于完善锡成矿理论.
其他文献
赤峰-朝阳金矿集区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兴蒙造山带中段南缘,是中国重要的金矿集区.矿区内广泛发育中-基性脉岩及细粒花岗岩脉,但对这些脉岩的侵位时间及与成矿的关系尚缺乏详细的工作。本文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研和对矿区内主要脉岩的岩矿相及岩石化学分析,认为区内的中-基性脉岩与金成矿关系切,并通过其岩石化学及年代学特征对金成矿的构造背景进行制约。
东北亚地区的地理范围较大,包括北极拉普捷夫海以南,白令海峡-千岛海沟-日本海沟-南海海沟轴线以西,俄罗斯西伯利亚安哥拉古陆-蒙古杭盖隆起-中国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以东,秦岭-大别-线以北的广大地区.笔者通过主持太平洋构造域北段构造格局、演化历史和1:250万构造图编制项目,试图以近10年来研究区区调资料、科研资料及综合编图项目为基础,以板块构造理论为主,吸取多旋回演化理论精华,概要阐述东北亚地区中生代
东海陆架南部位于东亚大陆边缘,是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海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碰撞作用最强烈的地区.新生代以来,受板块俯冲、碰撞和冲绳海槽的拉张作用,东海陆架南部地区新构造运动活跃.本文通过对东海陆架南部3000km高分辨率小多道地震资料进行解译,综合浅剖、钻井、天然地震、海底热流等数据资料,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探究东海陆架南部地区新构造运动特征.
会议
会议
中国东北地区蓝片岩以层状或块状分布在混杂岩中,主要出露于内蒙古头道桥地区和黑龙江依兰、牡丹江地区.他们被认为是早古生代、中生代洋壳俯冲的产物.本文对东北地区蓝片岩进行系统详细的岩石学、矿物微区化学以及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利用相平衡模拟的方法,结合年代学工作,绘制了其变质作用演化P-T轨迹,探讨其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及构造演化特征,为探讨显生宙东北地区微陆块拼贴位置和时限以及深部地球动力学过程提供重要的
磷是维系地球生物的最重要的营养元素之一,因此,磷在地球表层及深部的运移、转化和循环过程对生物和环境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意义.然而,目前的磷循环过程主要关注表层生物圈,很少涉及到地球深部圈层.实际上,地球深部圈层的体积和重量都是地球表层无法比拟的.地球的化学组成模型显示磷在整个地幔中的丰度为90×10-6(McDonough,2014),根据地幔的重量可以估算出整个地幔中的磷大约为113×108兆摩尔
碳酸盐矿物是碳在地球表面和内部存在的重要形式,常存在于海洋地壳沉积物中,并可随海洋岩石圈俯冲至地幔深部.俯冲到上地幔深部的碳酸盐矿物在高温高压的作用下有可能发生熔融,或与硅酸盐地幔发生反应造成硅酸盐的部分熔融.研究碳酸盐熔体在地幔中的运移对于研究地球深部的碳循环、金伯利岩的快速上升、地球内部金刚石的形成等问题都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由于实验技术上的困难,对于碳酸盐熔体在地幔条件下的物理性质特别是密
地球内部水的存在是影响诸如板块构造、火山作用等地球动力学过程的关键因素之一,水对于岩石的流变、熔融、电导、波速等物理化学性质有强烈的影响.大洋岩石圈中的含水矿物伴随俯冲板片下沉成为水向地球内部输运的主要媒介,尤其在深俯冲带,水对地幔化学成分分异、地幔对流、地震波速异常等起着关键作用.在富含Al2O3 和SiO2 的洋壳沉积物中组成Al2O3-SiO2-H2O 的三元体系.该体系中生成的多种含水相能
超重力是指物质在比地球重力加速度(9.8m/s2)大得多的环境下所受到的力.在超重力环境中(也叫超重力场),多相介质之间的体积力和相间相对运动的驱动力大大增加,因而超重力场具有强化不同相物质相间分离的效应.目前,超重力场主要通过高速旋转的离心机来模拟,其通过高速旋转产生n 倍于常重力场强度的离心加速度,以物质承受的离心惯性力模拟超重力.超重力高温高压实验装置的建设,将为弥补我国在超重力高温高压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