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动杆菌流行病学调查及多重耐药株I型整合子研究

来源 :中华医学会第一届感染与抗微生物治疗论坛、第八届全国感染性疾病及抗微生物化疗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SA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调查北京医院2003年1月-2006年12月临床分离不动杆菌耐药趋势变化,调查45株多重耐药不动杆菌基因同源性,探讨I型整合子等耐药机制在多重耐药不动杆菌中所起的作用。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筛选多重耐药不动杆菌;WHONET 5.4分析不动杆菌耐药趋势变化;PFGE分析耐亚胺培南不动杆菌同源性;PCR检测耐亚胺培南菌株中I型整合子、I型整合酶,对扩增阳性产物进行测序,分析I型整合子中携带的耐药基因。结果:2003年1月-2006年12月在北京医院收集的662株不动杆菌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性呈波动上升趋势,发现其中231株同时对4种或4种以上抗生索耐药。对其中45株菌进行I型整合子检测,发现29株(占70.73%)检出I型整合子,包括800 bp左右、900 bp左右、1 000 bp左右和大于1 000 bp 4种整合子。对32号菌扩增的1 800 bp左右的整合子经测序为1 858 bp,包含3个耐药基因盒分别为dihydrofolate reductase(75 bp-572 bp),hypotlaetieal protein(684~974 bp)及Streptomycin-spectinomycin 3’ade-nyltransferase(980~1 771 bp)。36号菌扩增的1 300 bp左右的整合子经测序为1 340 bp,包含2个耐药基因盒分别为amin-oglycoside 6’-N-acetyltransferase(aacA4)(632~1 252bp)及rifampin ADP-ribosylating transferase(art-3)(17~559 bp)。结论:北京医院2003年1月-2006年12月分离的662株不动杆菌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性不断升高,同时北京和杭州均出现了耐亚胺培南的不动杆菌。多重耐药不动杆菌I型整合子的检出率为70.7%(29/45),包含4种耐药基因盒,是造成不动杆菌多重耐药性的重要原因。有关I型整合子的定位以及能否与质粒结合共同发挥作用尚待进一步研究。
其他文献
目的:比较本地区各级医院收治的医院获得性肺炎(HAP)的病原谱和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调查广州细菌耐药监测网3家医院2007年1月-12月收集的HAP病原菌临床信息。分析病原菌构成、临床危险因素及治疗转归情况。结果:HAP最常见的3种病原菌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这三者总和占整个HAP病原菌的45.1%。省级和市级医院HAP以革兰阴性菌为主,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和
目的:探讨1,3-β-D葡聚糖(BDG)抗原(G试验)和曲霉半乳甘露聚糖检测(GM试验)联合检测在IPA的早期诊断的价值及意义。方法:对78例有肺部感染的症状和体征,肺部存在新出现的浸润阴影,经广谱抗生素治疗4d后无效的患者进行研究。计算连续2次G试验阳性、连续2次GM试验阳性、G试验和GM试验至少单次阳性用于诊断IPA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PPV)和阴性预测值(NPV)。同时分析不同诊断
目的:通过比较脑脊液涂片墨汁染色镜检。脑脊液真菌培养与隐球菌抗原乳胶凝集试验,探讨早期诊断隐球菌脑膜炎的方法,同时初步探讨隐球菌抗原乳胶凝集试验对隐球菌脑膜炎的诊断及治疗价值。为临床提供诊断隐球菌脑膜炎的实验依据。方法:收集2008年3月至2009年3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门诊、急诊及住院患者,四川省人民医院住院患者共168例的病历资料及每例隐球菌感染患者病程不同阶段的共277份脑脊液标本进行隐球菌抗
目的:分析铜绿假单胞菌在耐药性变化时菌株Ⅲ型分泌系统(TTSS)相关毒力蛋白的表达差异,并和患者的临床转归进行比对,探讨耐药性变化与细菌毒力变化的相关性。方法:筛选源于同一患者呼吸道、多次分离、药敏谱发生动态改变的的铜绿假单胞菌,用ERIC-PCR方法确定同一患者来源菌株的同源性,以同一克隆的菌株体系为研究对象,PCR了解TTSS的毒力基因型。双向电泳技术比较目标菌株的全菌蛋白表达谱,质谱分析差异
目的:通过检测感染新生儿血浆中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及血小板活化因子乙酰水解酶(PAF-AH)的活性水平。探讨两者在新生儿感染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集2008年7月-2008年12月收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247例新生儿的外周血标本,根据感染严重程度分为非感染组(93例)、普通感染组(57例)及重症感染组(97例)。同时在感染第1、3、5、7天采集12例重症感染新生儿
目的:对GM试验的OD指数与临床曲霉感染的关系进行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2008年1-12月上海瑞金医院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住院患者,以单次OD指数>0.5为入选标准。总计347例。结果:所有患者每周采血2次,连续2次阳性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比单次阳性者高,连续2次≥1.0。灵敏度87%,特异度95%;连续2次GM试验阳性者临床确诊曲霉感染的比例比单次检测阳性者高。结论:GM试验阳性界定为连续2次血清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溶血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菌株(MRSH)的SCCmec和ERIC-PCR分型情况。方法: PCR法检测mecA基因确定MRSH;多重PCR进行SCCmec分型,ERIC-PCR法对不同SCCmec型别菌株进行同源性分析;琼脂稀释法测定MRSH对常用抗菌药的敏感性。结果:103株临床分离菌株中,检出MRSH 83株(占80.6%),其中SCCmec I型23株,Ⅱ型10株,Ⅲ型24
目的:研究北京协和医院14年间甲氧西林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进化和分子特征。方法:收集1994-2008年北京协和医院分离的240株非重复MRSA和141株MSSA。通过多重PCR对MRSA进行SCCmec分型,采用PCR和测序进行spa和MLST分型,同时检测pvl基因。结果:1994-2000年,MRSA流行克隆是ST239-MRSA-Ⅲ-spat037。2000年之后,ST239
目的:研究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铜绿假单胞菌的多药外排泵机制。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对141株铜绿假单胞菌的MIC,同时观察加入泵抑制剂MC207110后的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对141株铜绿假单胞菌MIC变化,检测多药外排泵机制。Realtime PCR检测外排泵mRNA水平的表达。PCR扩增外排泵编码基因及调控基因并测序分析。结果:外排泵表型试验显示69.1%(65/94)的菌株显
目的:利用基因工程方法制备肺炎球菌噬菌体裂解酶Cpl-1。方法:根据大肠埃希菌密码子偏爱性合成一段编码Cpl-1的基因序列,克隆到表达载体pET28a中,构建出表达质粒pET28a-cpl-1,转化至大肠埃希菌BL21(DE3)中进行表达。结果:重组Cpl-1在大肠埃希菌中以可溶形式表达,表达量占菌体总蛋白的30%。经胆碱类似物DEAE亲和纯化后,重组Cpl-1的纯度大于97%。经体外抑菌活性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