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部门合作、疏堵结合,解决农民工同住子女入园、看护难题

来源 :首届流动儿童学前教育发展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kwol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学前教育资源供不应求、大量农民工同住子女不得不在存有安全隐患的未经审批的办学点中就读的情况,浦东新区开拓创新,积极探索“分类处置”、“标准引领”,“分流解决”等疏堵结合的办法帮助农民工同住子女“有学上”、“得看护”、“保安全”。同时,浦东新区创新机制,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部门责任制度”、“区域碰头制度”等,架构起多部门合作的工作模式,推进农民工同住子女入园、看护难题的解决。多部门合作、疏堵结合,既解决了农民工同住子女入园、看护难题,促进适龄儿童安全、健康地成长,也保障了区域经济建设和地方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持续地发展。
其他文献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是目前非遗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文化空间作为非遗的两大类型之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或主要样式。近年来引起国内学者关注。本文分别从文化空间概念、徐州地区文化空间现状、特点等进行研究并探讨在城市化水平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徐州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保护,构建措施。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传统历史优秀文化的遗存,在历史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课题上,笔者首先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内涵、分类、特性入手,进而深入分析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实意义。同时,剖析徐州市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绝对优势。继而,提出徐州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徐州市加强与改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文化全球化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受了空前的危机,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逐步消逝,文化遗产的保护成为当前必须重视的、甚至是关乎国家安危的重大文化安全问题。文章以中原武术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运用分析、归纳法等研究方法,对中原武术文化遗产保护背景,现状,策略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原武术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承载着中原文化的血脉,但在当前社会,中原武术文化遗产遭遇空前的危机;中原武术文化遗产的合理保护是实施河南省文化强
当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正在成为我国一项系统的文化传承工程,但是对传统武术传承人保护存在着诸多层面上的困感。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运用文化学、社会学等相关理论,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角度再次审视传统武术传承人的保护问题,认为传统武术保护应以传承人为中心,不仅保护传承人本身,还应保护其生存与传承的文化空间,实施整体保护。同时,通过保护传承人推动传统武术的继承与创新,实现传统武术真正意义上的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日益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时代主题。传统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文化尊重,这部文明史在自生自灭着,尤其今天,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在中国由农耕文化向工业现代化文化的转型期,传统武术受到大海退潮般的冲击,文化危机一直是真实的存在。通过分析可知,时下,在对传统武术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其危机主要来自传统武术文化内涵流
@@汤羹是中国饮食中最为普通的食馔,有着极其久远的历史。我们是在民族餐饮始于“液态烹饪”的大前提下来讨论并研究“徐州羹饮食文化圈”这个既重要又关键论题的,徐州羹汤是中华羹汤饮食文化滥觞之地。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师是国家发展基石的奠基者。只有一流的教师,才能有一流的教育,只有一流的教育才能建设一流的国家。教师素质和教师质量的提升离不开科学的教师评价。本文以2008年版的美国教师评价指标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对美国教师评价指标的特色进行了探究,然后对美国教师评价指标在我国的认可度、可行性进行了量化研究和分析。通过质化与量化研究得出美国教师评价指标的几点启示,以期为构建辽宁省教师评价指标体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创造教育经历了短暂的复苏,很快就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着发展的“区域性失衡”、“师源性障碍”以及受众群体的“结构性失调”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对创造教育的“认知误区”和“信任危机”,往往又会导致教育政策与执行之间的“习惯性错位”。只有全面整合创造教育的相关政策,聚焦课程体系建设,加大师资培训力度,精心营造创新生态
高等教育研究的中层理论建设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实要求,也是当下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一个新方向。中层理论建设能够提高等教育经验研究的理论层次,推动高等教育研究方法论的转变,促进高等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成熟。在中层理论建设过程中,必须在整体把握中国高等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对研究对象加以限制;在借鉴其他学科理论成果的同时保持本学科的独立性;转变高等教育研究者的研究态度,提倡“从做中研究”。
@@无论研究型大学是一个“红头标签”还是由学界、或政界的冠名,都是外显的。事物的质的规定性、也就是本质,是内在的。为搞清楚研究型大学的质的规定性,必须分析其内在要素。然而从时空发展来看,全球范围内对研究型大学讨论最多的却是对其的判断标准。因此这里先讨论判断标准,再讨论其内在要素,最后抽象出其本质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