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负催化的化学反应

来源 :中国化学会第三届全国中学化学教育高峰论坛暨第六届关注中国西部中学化学教育发展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lch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钠与水和乙醇的混合溶液的反应中,其反应速率界于钠和水以及钠和乙醇的反应速率之间,也就是说乙醇的加入减缓了钠与水的反应速率,且反应前后乙醇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均未发生改变,因此可以说,在此反应中,乙醇是钠与水反应的负催化剂.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很多化学教师在讲解上述反应时,通常都这样解释:金属与水和乙醇的混合溶液的反应,钠先和水反应,待与水反应完全后,如果有钠剩余,再和乙醇反应。该理解是存在科学性错误的,因为在金属钠与乙醇和水的混合溶液中,钠与乙醇的反应以及钠与水的反应是同时进行的,只是由于乙醇(负催化剂)的存在会减缓钠与水的反应速率。
其他文献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是提升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形成职业教育办学特色的重要途径.虽然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模式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和校企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得到了有力推动和快速发展,但是在具体实施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基于此背景,首先对利益相关者视阈下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现状进行分析,揭示存在的不足及成因,为下一步分析问题奠定基础;然后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法针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各利益相关者诉求展开调查分析,重点分析了高
“1+N+M”人才培养模式以人才培养为出发点.整合教学内容,完善教学资源.加强了实训基地和实训室跟企业的联系.让学生感受真实的生产环境,感受生产企业的现场管理,在实习中认识到技术学习的重要性.以学生就业为目的.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实践,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奠定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当今世界是知识和人才的世界,是科技和信息的世界.在目前社会背景影响和产业结构改变的情况下,创业创新已经是大势所趋.换句话来说,当今社会更需要高校师生进行创新创业,从而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业.高校师生的创新创业一直是我国社会各阶层都高度重视的内容,因此对于激发起主体活力,进而推动我国的创业创新局势形成,因此对于该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我国在这方面的发展起步较晚,从国外引入创新创业理念的时间较短
高校与教师构成了二级委托——代理关系.在这种关系下,构建了高校教师绩效激励组合优化模型,设计了绩效激励组合的最优激励系数.在实践中,合理使用物质激励、建立“以人为本”的成就激励、修正高校目前的职务激励、适当使用荣誉激励、合理运用教育激励和建立支持性组织文化激励成为高校教师绩效激励的最佳选择.
艺术设计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存活于现今市场,艺术设计需要在在实践中去总结和不断的创新。基于设计特有的形式,在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方面,如果还采用以往的陈旧教学方式可想而知。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迫在眉睫,素质教育不仅在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上有着很大的优势,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中,各个行业都需要创新,应试化教育向素质化教育的转变需要尽快的实施。
在“五四”思潮下,文化领域大力提倡科学、高效的治学方法,古典索引走向现代索引。在语言学视域下,学术界、图书馆界、出版界不断探索和制定适合中国典籍和汉字特点的索引排检法和编纂体式,从为解经服务演变为以注重学术、实用为趋势,还烙印上深厚的文献渊源。
探讨化学类研究生培养管理以及相关的教学、师资和导师队伍建设等内容,以促进学科发展与研究生的创新性思维,提高研究生的学术研究与科研创新能力,孕育面向未来的高水平化学后备梯队,建设国内一流化学学科.
研究性教学作为一种有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教学理念,成为21世纪大学教学改革的一项核心内容.本文依据研究性教学理论,基于对吉林大学化工专业研究性教学实践的认知,依托学校现有资源,着重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并对研究性教学实践进行了阐述.
通过对四川地区初中化学教学的调研发现,人教版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是大多数基层学校化学教学成绩分化的“分水岭”.为了在实际教学中突破这一“分水岭”,提出必须在启蒙阶段(绪论、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的教学中循序渐进地引入微粒观教学,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基于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相互对应的思维方法,为第三单元分子原子离子的学习奠定基础.为此,本文阐释了基于上述思考的教学过程设计与利用信息化教学工具进行
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培养和造就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如何将这种新的人才观、质量观付诸实施,进而引起教师教学观念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变更.把“问题意识”贯穿各科课堂教学,就抓住了课程改革的“牛鼻了”。而“问题”的设计和引发,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吃透教材和精心备课,不要被课改中的众多“新鲜名词”所迷惑,笔者认为强化问题意识,应当成为顺应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切入点,也是课堂管理的关键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