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非城区高等职业院校图书馆发展的难题与出路

来源 :福建省图书馆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暨著名图书馆学家金云铭先生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ientlam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科招生不断扩大,本科院校队伍逐渐扩充,生存困难的高职院校把工作核心放在教学、就业和招生上,图书馆工作被严重边缘化,摆脱不了“关系户”和“养老院”的头衔.非城区高职院校存在地处偏远等特点,图书馆工作更为落后和松散,以致图书馆门庭冷落.作为一位非城区高职院校图书馆员,笔者从非城区的自身特点出发,研究非城区高职院校图书馆工作面临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 非城区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发展建设比普通高职院校图书馆存在更大的难题,除了校方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外,笔者认为要从实行图书馆工作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制度、引进以专业人才为主,建立学生组织、适度减少纸质图书采购,大力开发网络信息资源、重视业务培训,开展馆际交流,学习先进经验等思路着手变革。
其他文献
中国古代教化是统治者通过行政或教育的手段,对全社会实施的普遍的道德训练与情感陶冶,以使全社会形成统一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在中国封建社会,教化方法对于社会的稳定发展发挥着重大作用,同时也对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本文拟从分析中国古代教化方法的主要内容入手,探寻其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从东方到西方,从古至今,世界文化历来就具有多样性,作为文化传承的活的载体,从广义上来讲,教育史本质上就是一部多元文化教育史,其源流众多。但就狭义而言,当代多元文化教育思潮于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发展且逐渐波及其他国家与地区。多元文化教育思潮具有一定的人道主义与民主主义性质,当今在全球化及本土化的时空背景下,向世界主义与本土化趋势发展,这两个趋势双向建构,相反相成.
近代西学东渐,中国古代学术逐渐向近代学术转型,纳入文史哲等现代学术体系。随着大学学科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历史教育成为很多大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为实现教会大学的中国化和本土化,燕京大学重视开展历史教育,并在人才培养、史学研究等方面取得杰出成就.燕大历史系发展初期,教师多为外籍人士,之后聘任陈垣、洪业、邓之诚、顾颉刚等著名史学家任教,形成阵容强大的师资队伍.燕大还逐渐完善课程体系,对学生进行本科和研究生教
课程是教育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几乎所有谈论教育理论的书籍都要涉及要课程这个词。然而,对于课程的定义,古今中外的学者们都有着不同的见解。《现代汉语词典》里对“课程”一词的解释是:学校教学的科目和进程。这就把课程限定在了学校这一特定的教育场所内,也同时可以理解为课程随着学校的出现而出现。课程作为学校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发挥着主导的作用,但由于它受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影响,所以每个国家根据国情的不同,设
对于云南义学甚或全国义学的贡献还在于其创制了一整套系统、完备的义学管理制度,为云南义学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制度的保障,在全国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在《澎湖厅志》中言及对土番社学社师的考核时就云:“胡通守建伟任澎,仿陈榕门之法,每岁于二月中旬,传齐澎属社师,考较一次”,从中我们可以窥见陈宏谋在云南创制的一整套义学管理规制,己被清代倡导兴建义学的官员奉为圭桌。而陈宏谋的这一系列规制及其新设义学的举措,主要
本文以通识教育纳入台湾地区大学课程体系、高等学校获得课程自主、台湾高等学校课程保障启动为三段切割,对台湾通识课程的历史沿革进行梳理,以时间为轴线,以微观课程设置、中观课程组合、宏观课程设计为三层视野,对台湾通识教育课程的发展进行了梳理.通过时间轴的推进,总结历史经验:把通识教育侷限于"通识"范畴来改革,不会也不可能取得成功,通识教育不是锦上添花,不是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的点缀,要使通识教育实现"通识
自OMalley提出混合课程理念以来,美国对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为我国网络课程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美国混合课程的核心理念在于注重在线课程与面对面课程的优势整合,提倡自主学习,提高交互质量,强调反思实践,学习评价贯穿学习活动的始终.我国网络课程存在设计缺乏有效整合,教学交互质量不高,学生自主学习缺乏有效支持及学习评价方式单一等不足之处.借鉴美国混合课程的核心理念,从课程再设计、自主学习、教学交互质量
文章从美国批判教育学家伊里奇"非学校化"思想入手,探究"非学校化"思想的产生背景.其次,深入剖析该思想要点,归纳历史上对该观点的不同评价,以期全面客观认识"非学校化"思想.最后结合我国现存社会、教育状况,提出我国重新审视学校职能、课程改革设计、学生指导、学习型社会构建的启示意见.
如果说“中国文化之开端,哲学观念之呈现,着眼点在生命,故中国文化所关心的是生命”‘的话,那么作为中国文化之代表的孔子,就是“生命”教育的开拓者和践行者。他的一生可谓坎坷而富有传奇,虽生于贵族世家,却无贵族那种奢靡和傲气;虽早年丧父,却无丧志和堕落;虽仕途不顺,却仍忧国忧民,著述立说;虽周游列国途中,在匡被拘、在宋被追杀、在陈被困绝粮,以及过河无津被阻等,都没有让他停止前行的步伐。尤其是面对弟子的生
作为无锡近代著名教育家之一,侯鸿鉴早在国家政策要求之前,就已经着手乡土教材的编写;但他处于强烈的种族主义,更强调对学生的爱乡爱国教育而回避忠君思想;在具体编写中能够突破国家规定的形式与内容,按照课程与教学理论的要求,突出学科意识、注重儿童兴趣,立足教学需要,及时调整与更新教材.所有这些都可以为我们今天的校本教材编写乃至整个课程建设带来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