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涂层技术研究进展

来源 :第十一届全国表面工程大会暨第八届全国青年表面工程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odgay3_2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表面涂层技术是表面工程的技术基础,先进制造技术与传统表面技术的有机融合促进了表面涂层技术的发展,通过表面改性、表面处理和表面涂覆的方式将材料以不同物质形态在产品表面形成涂层,提升其可靠性和使役性。本文重点介绍了冷喷涂固态涂层工艺的特点和发展现状,全面总结了固态涂层技术的最新动态,展望了固态喷涂技术的发展趋势。
其他文献
本文对气体氧—氮碳复合处理的40Cr钢和H13钢渗层进行了Tafel极化曲线测定、浸泡试验和盐雾试验,分析气体后氧化温度对渗层耐腐蚀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 表明:随着氧化温度的升高,试样的自腐蚀电位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特点;随着氧化温度的升高浸泡试验中试样的腐蚀速率逐渐增大;随着后氧化温度的升高盐雾试验中试样出现锈点的时间逐渐缩短。气体氮碳共渗400℃×1h氧化处理的试样获得较好的耐腐蚀性能。
简述了水性转化型低表面处理涂料的研究现状及应用,该涂料具有施工简便、耐蚀性优良、安全环保等优点,在钢铁防腐领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阐述了水性转化型低表面处理涂料的配方设计和技术性能指标,考察了不同转化剂及其用量对涂层耐蚀性能的影响,并探讨了涂层的防腐机理。
由于芳香胺的活性很低,即使与盐酸反应也非常缓慢,因此,测定芳香胺胺值的方法多为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等,通过大型精密仪器来测定芳香胺胺值。然而,很多实验室不常用这些昂贵的大型精密仪器,所以制约了其应用。本文提供了一种实验室简单可行的低活性芳香胺胺值测定方法,我们选择多异氰酸酯与芳香胺反应,在80oC下回流2h,再返滴定剩余多异氰酸酯含量,从而计算出待测芳香胺胺值。其测量结果与色
以SATI、SPSS、Netdraw等软件为工具,对2000年以来聚氨酯相关的约三万篇论文题录进行了系统分析,总结得到了过去十多年间聚氨酯研究领域的大致发展情况以及各时间段的聚氨酯研究的热点变化规律,并据此推测其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趋势。
为了解决含镍废水污染环境的问题,研发了一种不含重金属镍盐的封闭技术.通过不同封闭工艺(无镍,醋酸镍,沸水,未封闭)的交流阻抗(EIS)和开路电位的电化学测试的比较,研究了该无镍封闭剂的封孔质量与特点.并通过磷铬酸失重试验进一步对各种封闭剂封孔质量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无镍封闭剂封孔的试样表面开路电位最正(309.5mv),与前人EIS试验研究相似,阳极氧化多孔膜封闭后,封孔后样件表现为多孔层与
The Solution Precursor Plasma Spray (SPPS) process has been successfully used to deposit tungsten oxide single particle and coatings. The microstructure of single particle and coatings was characteriz
四面体非晶碳膜(ta-C)具有超高硬度(~70GPa)、极光滑表面(Ra<3nm)、超低摩擦系数(COF<0.15)等优点,因此在机械、微机电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但由于其高残余应力导致厚膜难以制备,无法满足薄膜在机械系统应用中长寿命服役需求.本文采用磁过滤阴极真空电弧技术制备了ta-C薄膜,并比较了不同基体刻蚀工艺以及薄膜厚度对其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结果 表明:与辉光刻蚀相比,弧光刻蚀有利于制备较厚
通过研究锌白铜合金中铜、镍和锌元素在化学滴定过程中的反应机理,制定了一套电子用锌白铜合金成份的化学滴定分析方法,该方法操作简便,快捷,准确度较高。使用该方法测试了Cu65Ni15Zn20和Cu64Ni18Zn18两种锌白铜合金的成份,并与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做了对比,偏差小于2%。
防污减阻是船舶摩擦学的重要研究内容。船体污损发生过程中,海藻、藤壶和贝壳等大型生物附着的前提是船体表面细菌生物膜的形成,若破坏生物膜的形成,则难于发生附着。本研究旨在这方面开展积极探索,利用生物表面修饰对材料的表面特性进行调控,赋予材料表面抗菌性能破坏生物膜的形成,制备了生物肽,优化了反应和控制条件,制备了具有初步防污性能的抗菌表面,并对其效果进行了分析,为进一步提升材料表面的抗菌防污性能提供了基
会议
基于离合器对偶片热失效问题,应用有限差分法建立了离合器对偶片高阶屈曲变形情况下温度场计算模型,研究了摩擦元件局部高温现象,分析了结构、材料和工作参数对屈曲后对偶片局部高温的影响,并通过离合器测温实验对计算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 表明,摩滑过程中高阶屈曲对偶片周向温度分布存在明显差异,屈曲变形导致的局部接触区域温度急剧升高;增加摩擦片摩擦层导热系数、密度和比热容可减小对偶片变形局部接触区的最高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