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发展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最佳途径

来源 :第六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暨全国教育信息化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hu7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已成必然趋势.信息技术课究竟如何上才能顺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发挥其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已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在课程整合实验中,我们发现信息技术课程由单列转向整合,由学科教师采用任务驱动学习策略、研究学习驱动策略,围绕学科知识学习进行整合实验,和计算机课程单列相比,学生在包括学科知识、主体意识、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信息技术能力等各方面均得到显著提高.
其他文献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是处于世纪之初的当务之急,传统的教育体制存在着十分突出的问题,即: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复制"有余,创新不足.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活动,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我所撰写的论文针对以上的几个问题,结合教学中的实践,从上个方面阐述了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多媒体网络环境的优越性;多媒体网络环境提供学生发现、创造、沟
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这给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中小学教师的摇篮,师范院校势必要加强相应的教育.本文着眼于师范院校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分析了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介绍了用于解决这些问题的部分实例.最后,作者在总结自身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从文化视角出发,以整合的思想建构师范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具体建议.
当前,建立信息技术课程的新型教学模式,以指导具体教学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在深入分析信息技术课程特点(课程目标及任务、教学目标、学科内容、学习条件)的基础上,在认知心理学、建构主义、人本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结合信息化教学设计思想提出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包括六个阶段:分析、制定、设计、实施、制作、评价与修改.希望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实践有所帮助.
本文从教学目标分类、理论依据、新的教学设计框架、典型案例设计、评价等方面对基于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探索进行了探讨.针对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特点,教学目标要从知识与操作两个维度考虑,并相应地将操作维度再分为意义建构与创新能力生成两个层级,这就从理论上为教学目标的确定明确了方向;在理论基础方面,强调以何克抗教授所提出创造性六要素以及DC心理模型为依据;为了实现创造性思维的目标以及将创造性思维
计算机教育、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发展、教育信息化实践、教育改革实践以及信息社会其他领域的实践都提出了对信息技术教育人才和信息情报人才的诉求,而且其求贤若渴.高校特别是师范类高校作为高级教育人才的培养基地,责无旁贷地要响应和满足现实的诉求.高校开设信息技术教育专业本科教育是历史的必然.本文就信息技术教育专业本科教学体系做了一个初步的探讨.
本文提出建立信息技术教育的层次观,旨在促进科学合理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结构体系的构建,并对教师和学习者的有效学习形成影响.进行信息技术教育,不应当追求学习者获得同等学习结果,而应针对不同需要的对象,进行不同层次的培养,即分别达到基本操作与应用、深入理解与设计、研究与开发的层次,每一层次中又可分为若干学习水平.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逐渐受到重视.抛锚式教学作为建构主义的一种教学模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本文通过生物抛锚式教学实践,对这种教学方法的特点进行初探,以及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如何更好地进行生物教学,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本文以沿海版初一生物复习课"植物生长和生殖"为例,阐述如何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网络技术相结合,优化生物课堂教学.
今天我国包括课程教学改革在内的教育改革必须是面向素质教育的,必须是基于信息技术的.深圳南山区作为全国教改的试验区之一,是怎样开展信息技术与新开设的科学、历史与社会、艺术等综合课程的整合呢?本文就如何正确看待分科与综合,整合的概念、特点、模式等进行了探讨和研究,最后给出了《化腐朽为神奇》和《中秋节》两个具体课例,同时也对现存的问题谈了自己的感想和展望.
英语是一种交际工具,英语教学目的是培养和发展学生使用这种交际工具的能力.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与英语课堂交际教学结合使用,是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新主流,为学生在课堂、课外(第二课堂)进行意义性的交际活动提供更多、更方便的交流机会和形式多样交流素材,可以实现以下课堂英语交际教学的几个重要环节:激活学生、创设情景、创新思维和交际实践,并且有效地延续了英语课堂交际教学活动,也充分显示出进入21世纪后一种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