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临界600MW锅炉屏过和高过T91爆管失效分析

来源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金属材料专委会第一届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mi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某台超临界600MW锅炉屏过和高过T91爆漏管样和邻近管样进行了外观分析、化学成分分析、力学性能试验、金相组织检验和综合分析,得出了短期过热是爆管的主要原因,并就防止同类事件提出建议.
其他文献
625合金(镍基变形高温合金)是700℃超超临界火电机组汽轮机高温部件的主要候选材料,高温下长期服役会使合金的显微组织结构和力学性能均发生变化.本文在700℃条件下对625合金进行了不同时间的时效处理(0h、300h、1000h、3000h、5000h),并结合金相观察、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等多种分析方法研究了时效过程中合金显微组织结构的演变规律和冲击韧性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随着700℃条件下时效
论述了火电厂金属部件硬度控制的技术意义、工程应用价值以及硬度异常对材料性能的影响,探讨了部件硬度偏离正常值的原因和提高现场金属部件硬度检测准确性的技术,论述了金属部件硬度异常的处理措施。根据试验研究结果和相关标准,9%-12%Cr钢的硬度控制在180-250HB为宜,其焊缝硬度控制在180-270HB;采用便携式布氏硬度计可大大提高部件现场硬度检测的准确度和可靠性,若硬度偏高或偏低,可通过回火或正
本文报道了蒸汽温度650℃更高效超超临界机组锅炉末级过热器出口集箱候选材料HR6W、GH2984、GH984G铁镍基合金、617B和740H镍基合金等新材料性能.介绍了HR6W和GH984G铁镍基合金及617B和740H镍基合金焊接试验及焊接接头高温持久强度等性能试验情况.按照ASME锅炉压力容器法规,对选用HR6W铁镍基合金及617B和740H镍基合金大口径管制造的不同外径、不同设计温度的更高效
通过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显微硬度计、模拟等手段,对不同状态740H合金焊件进行组织分析.结果表明:740H合金焊件焊缝存在枝晶偏析,主要偏析元素为Nb、Ti;焊缝主要析出相为γ相和MC型碳化物.焊缝晶粒外延生长明显.多道次焊接热作用,使前一道次焊缝成为后一道次的热影响区,导致相的析出和回溶.焊后热处理可明显改善焊件组织,比对结果表明,1120℃/1h/AC+800℃/4h/AC可作为740H合金
针对燃用高硫煤的超(超)临界机组锅炉受热面遭受高温硫腐蚀与磨损导致泄漏、爆管等事故而被迫停炉检修的情况,本文采用超音速火焰喷涂NiCr金属陶瓷涂层,比较了相同腐蚀环境下涂层与抗腐蚀性能较高的2Cr13基体的抗高温硫腐蚀性能,同时比较了涂层与马氏体不锈钢2Cr13基体钢材的抗磨损性能.研究结果表明:超音速火焰喷涂的NiCr金属陶瓷涂层具有比2Cr13钢更优的抗高温硫腐蚀性能.同时其抗高温磨损性能优于
某火电厂2×660MW超超临界机组锅炉主蒸汽管道刚性吊架生根三角架斜撑屈曲失效、管道下沉将近130mm,对机组安全运行构成威胁.为了找出原因和对策,项目组对管道支吊架进行了全面检查,对超静定三角架结构进行了受力及斜撑压杆稳定性分析.指出了发生该问题的根本原因,制定的支吊架生根结构改进及管道提升方案实施后管道恢复至设计状态,问题得以彻底解决.本文指出了管道径向水平限位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所得
介绍了大型亚临界参数火电站锅炉中最为重要的汽包钢板13MnNiMo5-4发展,应用时出现的断后伸长率偏低、经高温热循环后冲击性能异常波动等问题,试制时宜考虑的化学成分、正火保温、正火后冷却、连铸坯、表面质量等关注点,也探讨了其它候选汽包钢板的开发和应用前景.
针对GB/T17394.1-2014中将现场里氏硬度检测试件最小厚度由5mm提高至20mm(未耦合时)的情况,对厚度≤20mm的P91、A106B和A672B70CL32等几种常用四大管道钢管进行了现场外壁里氏硬度检测、现场端面里氏硬度检测和实验室台式机布氏硬度检测,分析了钢管厚度对现场里氏硬度检测结果的影响,得到了厚度≤20mm的P91钢管与实验室台式机硬度检测结果的对应关系,进而印证了GB/T
某工业供汽管道投产后多组电动闸阀法兰快速泄漏,虽采取夹具封漏及更换法兰等措施,泄漏仍频繁发生,给设备安全运行带来巨大隐患.本文建立了供汽管道计算模型,对管道各吊点的载荷、位移、管道的应力进行了计算;采取当量压力法与临界弯矩法对法兰进行了计算与分析,得出法兰轴向力及弯矩过大是导致泄漏的根本原因.通过改变支吊架配置方式,降低了法兰处的轴向力与弯矩,最终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
某火电厂超临界参数直流锅炉高温过热器出口三通在累计运行近5×104h后发生泄漏.对该失效三通进行解体取样,采用宏观检验、微观组织分析、力学性能测试、有限元蠕变应力分析等方法,对裂纹的性质进行分析并探讨裂纹成因.研究结果表明:三通本体、主裂纹附近及相邻管均未出现明显的长时蠕变空洞、组织重老化等特征,无明显因运行导致的组织过热特征,强度校核满足设计要求.主裂纹直管肩部过渡区内壁内凹带处启裂,并向外壁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