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临床研究新进展

来源 :第14届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qiq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0世纪90年代开展CAST试验以来,应用药物治疗心律失常的理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效果评定不再以心律失常减少为标准,改善预后并预防死亡凸显其重要性。近年来,心律失常的导管消融技术和器械治疗发展迅速,使一些复杂心律失常的治疗策略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但作为基础治疗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仍具有无法替代的重要地位,尤其是心律失常急症处理和一些快速性心律失常的长期治疗。抗心律失常药物近20年来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一些经典的药物也被赋予了新的认识,同时,一些新型的更有前景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也一直在研究探索中。本文对心律失常治疗理念的变化,经典抗心律失常药物和新的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进行探讨。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发生冠心病的预测价值。  方法:入选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00例,并根据冠心病情况分为单纯高血压组(100例)和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组(100例),分析高血压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比较不同Hcy水平冠心病的发病率,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发生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对原发性高血压
Objectives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trimetazidine(TMZ)on the myocardial injury related to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and left heart function after PCI.Methods 132 patients with unstable an
会议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范围及狭窄程度与血脂的关系。  方法:9847例疑诊冠心病并行诊断性冠状动脉造影的住院患者中,确诊冠心病6419例(65.2%),排除3428例(34.8%),以冠状动脉造影阳性(主要血管直径狭窄≥50%)作为诊断冠心病的标准。冠状动脉造影病变程度采用Gensini积分评价。术前进行TG、TC、HDL-C、LDL-C检查,对比分析冠脉病变组冠脉狭窄程度及范围与血脂的关系
心血管事件与社会、环境应激及生活规律骤然变化存在密切关系。由于观看重大的体育运动事件时可造成情绪紧张,而足球比赛的激烈紧张程度明显高于其他体育运动。国外研究显示,观看足球比赛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或猝死存在一定关系,但也有研究认为两者之间无关联。本文旨在分析2010年南非世界杯期间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CI)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特点,揭示机体应激与STEMI的关
Objectives To investigat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density lipoprotein(HDL)subclass profiles and alterations of particle size in 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patients with diabetes,which might provide us
会议
踝臂指数(ABI)与冠心病的严重程度存在相关性。冠状动脉钙化的程度与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有直接关系,通过冠脉钙化积分(CACS)的方法可以了解冠脉钙化的负荷,反映冠脉粥样硬化的程度。本研究对入选的老年患者予ABI和CACS检测,再与有创的金标准检查方法冠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了解其准确判定冠脉三支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并进一步探讨联合使用二者能否提高诊断价值。
目的:本文与其它学者已证明载脂蛋白A-I模拟肽,D-4F,可明显改善高胆固醇血症的血管舒张功能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代谢组学是近年新兴研究疾病发病机制的方法,本研究利用代谢组学的方法探讨D-4F如何干预体内代谢来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结论:这些数据表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与磷脂代谢异常相关,D-4F可能主要通过调节磷脂类代谢物来改善血管舒张功能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抑制LPC可能是一种有效预
任何原因(如心肌细胞缺血)导致心肌细胞膜通透性增加,血浆肌钙蛋白会出现小量升高,且快速上升和下降,提示循环中肌钙蛋白升高来自于可逆性的细胞损伤,源于非结合肌钙蛋白的释放。除了冠心病可导致肌钙蛋白升高,其他一些疾病也会导致肌钙蛋白升高,本文就肌钙蛋白升高的非冠心病疾病做以阐述。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是支架内血栓形成,该并发症尽管少见(第1年的发生率0.5%~1%),但后果相当严重,主要表现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等。针对支架内血栓形成的治疗,通常需要急诊PCI,但只有约2/3的患者可以获得理想的冠脉再灌注。因此,此类患者的30天死亡率高达10%~25%,另有20%的患者2年内再次发生支架内血栓。本文探讨了支架内血栓形成的潜在机制及减少支架内血栓的策略。
40%~65%的急性ST段抬高心梗(STEMI)患者中存在多支血管病变,这些患者的预后较差。在临床实践中,STEMI合并多支血管病变患者可采取不同的急诊PCI策略,包括阶段性PCI和直接PCI只处理罪犯血管,然后药物治疗后如再次发生缺血事件再进行PCI治疗非梗死血管,而这两种治疗策略各有其优势和劣势。因此,STEMI合并多支血管病变治疗策略并不可一概而论,应该个体化。尽管如此,在未得到大规模随机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