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与人生——史学功用别论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POPO112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史学的功用,是史学文化的主要内容。中国传统史学对“惩劝”与“资鉴”的功用发挥到极至。事实上,历史学的功能和作用不局限于此,其对于人生的作用与价值十分重要,需要我们予以极大地关注。人们可以通过史学从历史中学习生活,学会生活。史学可以为人们的生活提供多样的帮助和无尽的教益。概略言之,第一、提供思维的方式;第二、提供科学的精神;第三、提供学习的榜样;第四、提供实际的智识;第五、提供文化的底蕴。
其他文献
本文以回族的族源传说为例进行了详细介绍,然后分析了回族文化与族源传说的历史渊源,族源传说是一个民族自我追溯和自我表述的文本,是一种被集体创造、修正和传承下来的深植于民众头脑中的“历史事实”,这种共同的历史记忆是民族感情重要的来源,是带有宗教性的历史信念,构筑一道有别于其他族群或村落的文化边界。
本文首先介绍了对《羌戈大战》的解读,反映了羌族的民族记忆,包括其自然迁徙和历史迁徙以及族源符号等羌族的社会历史。
本文以彝族创世史诗《勒俄特依》为例论析了历史记忆、族源传说的历史记忆、宗教文化的历史记忆、婚姻习俗的历史记忆和族群文化认同几个方面的历史文化记忆。
本文介绍了哈萨克民间文学伴随着历史进程而存在和发展,民间文学不仅仅反映历史上重大事件和重要的历史人物以及在重要历史时刻全民族共同的历史感受,它也反映着历史现实里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感情、遭遇,它伴随着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而存在,尽管随着时代的推移它们会不断煊变,但它总是古己有之。古今民间知识一脉相承,源远流长,因而也决定了民间文学所具有的历史意义,成为永不枯竭的历史文化遗产。
本文研究探讨了历史文献中的祢衡形象以及不同时代的文人及民间作品中呈现的祢衡的形象,从而可以发现,祢衡已成为一个忠义节士的符码,是有历代文人及民间合力打造的。
本文以愚公移山故事影响力为中心考察了民间文学影响力评价的问题,即判断一个神话故事的影响力首先从时间上讨论,然后通过其流行的地理空间来考察等,以期建立一个客观的评价标准,改变评价主观化,非科学化的倾向。
本文通过对太鲁阁族水神话的描述,分析其记忆渊源,在部落迁徙过程中对本民族神话的遗忘,以及在西方宗教影响下形成新的洪水神话,表明太鲁阁族的民间叙事活动在历史、社会、文化、宗教等历史发展过程中在对文化认同的情境中,的确创造了另一种叙事的可能性,并且太鲁阁族的洪水神话在族群情感及时代变换要求下,修正创造或再诠释的记忆,从而形成太鲁阁族自我新的身份认同。
会议
中西史学的最大区别,是中国古代拥有官方制度化、组织化的史学活动。从官方史学的视角作中国与西方史学的比较、中国与日本史学的比较,可以得出许多新的认识。将古代的中国史学与西方史学予以比较,可以发现其共同理念是史学的记事求真与社会功用,求真与致用之间的对立统一,是古代史学发展的内在矛盾,而早期强烈的求真意识,是史学能够产生与发展的首要条件。史学今后的发展应当强化其学术性,廓清传统官方史学长期运行而遗留下
《唐鉴》是范祖禹史学的代表着作。由《唐鉴·太宗》的内容分析,《唐鉴》在编纂方面,纪时不甚精确,记事上亦偶有错误。《唐鉴》记太宗事始於「高祖卷」,又将太宗分为上、下两卷论述,上卷褒多於贬;下卷则是贬甚於褒,范祖禹以贞观十四年为太宗卷的分界,认为贞观十四年是太宗朝由盛转衰的关键,亦是「贞观之治」的分水岭。此外,范祖禹编纂《唐鉴》,已初具有「纪事本末」体例,而其叙事,多简化、删削《资治通监》原文,以及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