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灾害预测模型的应用

来源 :中国气象学会第25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hohaha1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东省位于我国大陆南缘,地处低纬,面临海洋,晚国经济发达地区之一.因此每年的台风,旱涝,寒害等主要气候灾害给广东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本文介绍热带气旋灾害的多项式曲线预测模型,暴雨指数曲线预测模型,逐日气象要素的非线性预测模型,和非线性预报在广东的干旱,寒潮等日常业务值班的应用.
其他文献
本文是风云二号同步气象卫星图像定位研究工作的一部分.该项研究工作旨在分析美国,日本,欧洲等地球同步气象卫星定位模型和业务体系的基础上,自主地建立我国自己的地球同步气象卫星定位数学模型和软件系统,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同步轨道气象卫星图像的定位问题,达到美国、欧洲气象卫星组织和日本目前的水准,作为第一步,本文用模拟的方法研究了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姿态和失配角参数偏差对图像定位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参数偏差对图
本文阐述了陆面地表植被分类原理,介绍了基于地基观测,基于生物气候特征,基于遥感数据三种植被分类方案和全球陆面覆盖的数据库.
本文对东海入海气旋进行了海洋热通量影响的控制及敏感性试验并分析了试验结果,最后探讨了风垂直切变与垂直涡度发展间的关系.
本文研究了"98.7"特大暴雨的形成机理,重点阐述了暴雨形成过程的中尺度系统复合偶极子特征,中尺度锋面热力结构以及中尺度系统三维物理图像等问题.
Roosby波的三维定常流场构成了物理空间的一个非线性自治动力系统,对该系统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都表明Roosby波具有倾斜的螺旋结构.在流场槽下层附近空气螺旋向内,槽前水平辐合和上升运动,上层空气螺旋向外辐散下沉;流场脊线上层附近空气螺旋向内,槽后(脊前)下沉运动和下层水平辐散,形成了Roosby波的三维螺旋斑图,分析表明:地球旋转和基本西风气流的存在对Roosby波螺旋结构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高原影响与西太平洋暖地,南海及印度洋季风的相互作用的关键区,本文称此为季风活动"大三角扇型"区域,该区域以高原地区为顶端,南海季风与印度季风爆发涉及的低纬活动源区为"底边"构成了类似"大三角扇型"的水分输送相关影响域,此关键区域揭示了我国夏季旱、涝年水汽输送源特征有显著差异.本文研究表明,该区域中水汽输送的差异可综合描述中纬度扰动构成的水汽输送偏差场,与副热带高压环流的相互作用等,揭示出亚洲季
本文从降水和气汽来源,沙漠化,沙尘暴,干旱,寒潮,雪灾等方面回顾了西部大开发大气科学问题,并分析了青藏高原大气科学产生的新问题.
本文从全球变化研究方向的调整对日益受到重视的全球变化区域响应和适应研究的背景进行了分析,并介绍了与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和适应有关的一些概念和研究方面,包括适应和可持续发展,有序人类活动的理论和实践和以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和适应为目标的集成研究等.
本文利用奇异值分解方法,分析了热带太平洋SSTA和SSWA同期耦合的主要空间型;对资料进行处理后,计算了SSTA和SSWA不同时期的最大相关型,得到了El Nino事件向La Nina事件转变中热带太平洋SSWA场的演变,利用El Nino盛期后热带太平洋SSTA的合成分析,讨论了El Nino事件向La Nina事件转换过程中的海气耦合过程.
本文阐述了重庆市2001特大伏旱的特征,并从大气环流异常,温度场异常,前期环流异常等方面分析了伏旱高温的形成原因,以利用于今后更好地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