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冲击与上市公司并购战略选择研究——基于后金融危机时代视觉

来源 :东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kynum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市公司并购战略的实施一直受到金融市场的高度关注。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是通过产业冲击影响企业并购战略选择的。本文从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产业冲击及其影响入手,根据其强度设置了9个象限,分析了每个象限内的企业可选择的并购战略,并对1999年至2009年中国上市公司并购活动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上市公司的并购活动确实存在着产业间的不均衡,而且影响产业内企业收益的外部环境的变化将会对产业内的并购活动产生重要的影响。这为后金融危机时代思考产业冲击与企业并购战略选择提供了重要依据。
其他文献
针对我国实行的公司上市审批制度,大量有上市需求的公司无法直接上市,只能选择“买壳”等方式间接上市。考虑到我国退市监管制度、融资约束及债务约束对直接上市与间接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偏好的不同影响,会造成直接上市与间接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的差异。基于此,本文研究了公司上市方式对盈余质量的影响,并从退市监管制度、融资约束及债务约束三个方面进一步分析了造成直接上市与间接上市公司盈余质量差异的内在原因。研究结果表
2001年中天勤事发后,相关的监管政策导致审计师在面临着更为严格的监管环境的同时,也需要承受来自客户的更大压力。在监管政策带来的双面夹击下,审计师报告决策的稳健性将朝着哪个方向移动?本文从非标审计意见概率、非标审计意见对盈余管理的反应程度以及会计盈余的信息含量三个视角考察了中天勤事件前后审计师报告决策的变化。研究发现,审计师报告决策并没有在中天勤事件之后变得更为稳健。进一步分析表明,在中天勤事件之
论文概述了一种重要经济作物-魔芋的利用价值,魔芋产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比发达国家在亲水胶体研究开发的技术动态和社会的需求,提出在“十二五”期间,在国家层面上发展魔芋产业的理由及具体的科技需求建议,供专家和行业管理部门参考。
本文介绍了我国食品和包装机械工业的发展历程,阐述了我国食品与包装机械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了“十二五”期间我国食品与包装机械的重点领域。
具有人力资本专用性质的飞行员劳务合约被公认为缺乏合约效率,即投资不足和准租金挤占。而我们的研究发现,飞行员劳务合约不存在投资不足问题,关于薪金纠纷中的敲竹杠行为也不是专用性人力资本导致的,而是市场需求变化和行政制度使然。可选择性默认合约可较好地解决这类问题,纵向一体化既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必然的解决方案。
本文依据中国煤矿安全规制过程中出现的规制波动现象,将经济激励环境引入模型分析以诠释中国安全规制和煤矿生产之间的微妙关系。通过分析,我们得到以下三点结论:首先,停产整顿会造成死亡人数的增加;其次,解释了当前煤炭产量与死亡率之间为何呈现负相关;最后,产权改革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煤矿安全问题。本文指出,煤矿安全规制波动是中国煤矿安全问题难以解决的直接原因,而围绕煤炭这一巨大利益体所形成的利益联盟和激励体制是
自然垄断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放松规制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自然垄断产业改革的潮流,也是我国自然垄断产业改革的重要方向。放松规制改革能够促进经济增长、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本文建立了一个两部门模型分析了放松规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并利用30个OECD国家1975~2005年间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自然垄断产业放松规制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并且产业放松规制对经济增
安全规制标准制定与执行之间的偏离是中国煤矿安全规制过程中的典型特征。本文对Grossmall & Helpman(1994)的利益集团游说模型进行修正,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中国煤矿安全规制中的标准制定与执行中的偏差现象。研究结论发现,尽管中央政府制定的安全规制标准能够最大化社会福利,但是由于煤矿企业存在支付“政治捐献”的现象,地方政府会选择一个相对较低的标准进行执行。进一步分析发现,如果矿工组成工会组
装备制造业作为高技术性产业和国民经济战略性产业,其集中度和研发强度升级对于国家竞争力提升至关重要。产业集中度和研发强度皆为内生变量,应该同时在一个系统中均衡决定。本文分析产业集中度和研发强度的内生性升级机制,以及发达国家装备制造业升级的历史经验;进而研究了我国装备制造业升级的特殊之处,提出了升级路径和升级促进措施。
本文构建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中外资企业与内资企业间双向动态溢出效应的panel data模型,分1995~2001和2001~2008年两个时段,采用动态面板广义矩(GMM-DIFF)估计方法,对外资与内资企业间的溢出效应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外资与内资企业间存在着双向溢出效应。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初始阶段,由于“门槛效应”的存在,外资企业对内资企业的溢出效应并不显著,而内资企业由于基础相对较差,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