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lation of Sulfate-reducing Bacteria from Sewage Sludge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Isolate to be

来源 :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plusi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A mesophilic sulfate-reducing bacterium(designated strain SST1),morphologically characterized by rod-shaped with non-spore forming,non-motile and strained gram-negative,was repeatedly enriched from sewage sluge and isolated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diluted spread and culture dish sandwich anaerobic method.
其他文献
六苯并蔻(HBC)及其衍生物由于优异的自组装能力,以及在光电和电子设备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已经引起了人们极大的研究兴趣[1].例如,Aida课题组已经成功地制备出双子型两亲性六苯并蔻分子,该化合物可以在有机溶剂中自组装形成石墨状纳米管(Fig.1a),并且此纳米管可呈现出优良的半导体导电性质[2].最近,我们对HBC分子进行进一步修饰,在HBC分子骨架中引入不同的极性基团(Fig.1b),通过改变分子
当前超分子化学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是如何将小分子识别/自组装的概念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及医用材料的构筑方面。具有理想形状、尺寸及性能的囊泡的构筑赋予了它们在开发仿生体系,药物/基因传递系统和微反应器等方面特殊的功能和应用[1]。在本研究中,我们成功地构筑了基于水溶性柱[6]芳烃和SAINT分子的主客体络合作用的二元超分子囊泡,该囊泡具有对pH、Ca2+和热的多重刺激响应性[2],同时该体系可以有效地包
当粘附于相对软厚基底上的硬质薄膜受到的压缩应变超过临界起皱应变时,薄膜表面常常发生起皱现象。实际上实验中所需的临界起皱应变(定义为伪临界起皱应变,εpc)总是大于理论值。本论文研究了边界限制效应对εpc的影响并进一步用于控制这种自发的表面起皱行为。边界限制效应来源于拉伸中的PDMS条经选择性氧等离子体曝光形成的SiOx层区域(用D1表示)和未曝光的PDMS区域(用D2表示)组成。通过原位光学显微镜
光敏剂可以把光能转递给氧气,产生高活性单线态氧,以此杀灭病变的组织和微生物。这就是光动力疗法的基本原理。卟啉类分子是一类常用的光敏剂,但它在水溶液中容易聚集,导致荧光淬灭,单线态氧产生效率降低。如下图所示,基于主客体相互作用,我们构建了一种超分子光敏剂。研究表明:与传统的卟啉类光敏剂相比,此超分子光敏剂的单线态氧产生效率和杀菌效率都有显著提高。这种超分子光敏剂的构筑方法具有简便、高效、可逆以及环境
以 Na2CO3为沉淀剂,在 pH 为 9 的沉淀条件下,采用并流沉淀法制备了 Ni/CuO-ZrO2-CeO2-Al2O3催化剂,催化剂中活性组分 Ni 的负载量(质量分数)为 10%.采用 TPO、SEM 和 XPS 等方法表征研究了载体焙烧温度对 Ni/CuO-ZrO2-CeO2-Al2O3催化剂积炭行为的影响.SEM、TPO 和 XPS 表征结果表明,载体焙烧温度为 800 ℃制备的 Ni
随着自组装技术的发展,通过一些非共价的弱相互作用力来构建手性的立体结构,使得原本不具有手性的分子在一定条件下表现出手性信号,是制备超分子手性的一个重要途径[1]。本文探讨了手性酒石酸小分子化合物对于卟啉类大环化合物在形成分子聚集体以及超薄膜过程中的手性诱导[2]。我们选取了苯甲酸基卟啉(TCPP)、苯磺酰基锰卟啉(MnTPPS)、N-甲基吡啶基锌卟啉(ZnTMPyP)作为底物,通过与酒石酸(TA)
本文以水溶性端基为羧基的芳基苄醚树枝状酞菁锌为敏化剂,TiO2为载体,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一种水溶性树枝状酞菁锌/TiO2复合光催化剂。研究了催化剂制备条件对样品性能的影响。以罗丹明 B(RhB)为探针,研究了水溶性树枝状酞菁锌/TiO2复合光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和光催化机理。结果表明:负载水溶性树枝状酞菁锌拓宽了 TiO2的光谱响应范围,减少了光生电子与空穴的复合几率,当 TiO2在 300℃灼烧
大环化合物由于具有独特的结构和特殊的性能,在有机化学及超分子化学领域的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设计和合成结构新颖的大环主体化合物并系统研究它们的性能是人们持续关注的热点问题[1].基于双吲哚马来酰亚胺大环化合物在药物化学的研究中的优异性质[2],以及四唑化合物在医药,农药,材料科学和化学化工等领域显示出广泛的应用潜力[3],本论文设计了一类结构新颖的双吲哚马来酰亚胺-四唑类大环主体化合物(见Fi
本文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具有不同乙二醇单元的氧杂杯芳烃冠醚,并考查了它们与联吡啶盐(MV2+)形成准轮烷的性质.研究结果显示,杯芳烃-冠-6(H2)具有最合适的空腔结构,其与MV2+在丙酮中的络合常数(Ka)达到1.15 ×103M-1.该准轮烷(MV2+C H2)的固相结构如图1所示.将其中一个乙二醇单元用富电子的1,5-二羟基萘单元替换,所得到的杯芳烃冠醚主体可以与联吡啶盐(MV2+)形成电子转移
本论文利用硫醇-烯烃点击反应,以含有C=C双键的聚硅烷(线型、枝状)和硫醇(正丙硫醇、正丁硫醇、正十二烷基硫醇)为原料,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成功制备了烷硫基聚硅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