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波段微带二倍频器的设计

来源 :2012毫米波亚毫米波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un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析了二极管倍频器的工作原理,提出了W波段微带二倍频器的结构.利用ADS中的谐波平衡仿真对二极管进行谐波负载牵引,得到了二极管的最佳的输出阻抗,然后进行阻抗匹配.然后在HFSS中仿真了U波段和W波段的对极鳍线过渡及输入低通滤波器.最后利用ADS对设计的倍频器进行优化.仿真结果表明,在14dBm输入功率下,输出二次谐波功率最高可达6.3dBm,三次谐波抑制达到30dB以上,该倍频器表现出了较低的倍频损耗和很高的谐波抑制.
其他文献
研制了一种W波段混合集成宽带信号源,为W波段功率放大器提供宽频带大动态驱动信号.该信号源采用全单片平面混合集成技术,将X波段微波频率源通过8次倍频、滤波放大,得到中心频率94GHz,频率可调范围91~97GHz的宽带W波段平面频率源.在输出频率带宽内功率≥8dBm,其中在93~96.5GHz范围内输出功率≥10dBm,且可以通过W波段机械衰减器实现输出功率20dB的大动态范围调节.
工作在太赫兹波段的超导隧道结混频器具有接近量子极限的探测灵敏度,是亚毫米波段射电天文研究的重要探测技术。中频带宽的扩展对于提高总功率观测灵敏度,提高观测效率和实现高红移天体观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采用量子混频理论结合电磁场理论,对氮化铌超导隧道结混频器中频特性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研究结果对设计超导隧道结混频器和后端系统(低噪声放大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集成化真空电子器件借鉴了集成电路的概念,通过采用高精度平面高频系统,微加工和微组装技术,发展出结构紧凑、一致性好、频带宽和大功率亚毫米波和太赫兹辐射源,有效地解决了传统真空电子学向高频段发展时的基础科学问题和瓶颈技术,已成为真空电子学领域重点开展的新研究方向。本文给出了国际上最近开展的集成化真空电子器件的研究工作,分析了开展集成化真空电子器件研究需要重点解决理论与机理、仿真与设计,以及加工与装配等
本文对平面隔直电路进行了分析与设计.首先分析电容的取值计算;其次根据贴片电容等效电路模型,分析贴片电容的封装尺寸、个数和电路板连接微带焊盘对隔直器电路特性的影响.最后研制了一个0.1-10GHz的隔直器电路,实测结果满足设计要求.
低电压回旋行波管放大器的工作电压取得较低,从而降低了电极间耐压难度,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通过对周期介质加载结构的Ka波段低电压回旋行波管高频结构、模式竞争以及注波互作用研究,确定了Ka波段低电压回旋行波放大器的基本工作参数,通过PIC模拟计算,在电子注电压为45kV,注电流为6A时,获得了大于77kW的输出功率,超过40dB的增益。
采用正余弦拟合函数的方法设计出了一种Ka波段以TEo1模为工作模式的回旋管新型输出渐变段,利用半径渐变波导的耦合波理论,对其编制了Matlab数值计算程序,对其模式纯度、反射参数、传输参数、杂模的耦合强度进行了优化计算.在30GHz到33GHz内,新型渐变段的模式纯度大于0.95,反射参数小于-42dB,反射参数大于-0.01dB和对杂模TE02和TE03模的耦合强度小于-25dB.在等长和等口径
给出了工作于TE01模式基波Q波段回旋行波管的设计和初步实验结果.该回旋行波管的高频电路采用介质加载结构,以抑制管内的寄生模式TE11和TE21振荡.通过理论分析,当工作电压为70kV,电流为10A时,所设计的Q波段回旋行波管获得了峰值功率220kW,饱和增益46dB,效率30%和-3dB带宽3GHz(~7%)的理论结果,经过初步试验测试获得了最大峰值功率150kW,-3dB带宽约1.7GHz的结
本文介绍了一种工作于Ku波段高端的低相噪、抗过载介质振荡器的设计,该介质振荡器通过力学分析联合场分析对谐振腔体进行综合优化,设计出高Q值、高机械强度的谐振腔,使得振荡器在RMS=10.65g且没有任何减振措施的条件下输出频谱顶端展宽不超过1KHz,相位噪声恶化小于2dBc/Hz@10KHz,且全频带内无杂波:设计创新的U形振荡电路结构,使得振荡电路面积相对于传统振荡电路减小50%、相位噪声优化10
本文介绍了一种Ku波段频综接收机,主要实现为雷达提供多功能发射激励信号和接收回波信号.采用了直接合成、数字间接合成的相结合方法实现Ku波段频率合成,利用DDS生成多种模式数字波形信号,通过两次上变频产生Ku波段雷达发射激励信号,接收机采用和差双通道超外差接收方式接收雷达回波信号,通过电磁仿真、CAD优化和McM技术进行结构和电路设计,实现小型一体化Ku波段频综接收机.实测Ku波段频综发射激励信号相
介绍一种SIR谐振环采用伪交指结构设计微带带通滤波器的设计方法。仿真与实测结果表明该滤波器阻带性能优良,尺寸很小,利于系统小型化设计。为了使滤波器具有更加陡峭的边缘特性,我们在设计中引入马刺线,结果表明引入马刺线后,滤波器尺寸变化不大,阻带性能和通带选择性则更加优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