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科技档案利用与管理探析

来源 :第二届青年治淮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rongstrongq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阐述了水利工程科技档案的来源与成型过程,着重分析了其利用价值,从多角度提出了改进和完善档案管理制度的具体建议,探析了档案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实际意义和主要内容,简要介绍了"信天使"档案信息管理系统.档案的信息化管理还解决了过去一份档案被借,归还延宕,他人则无法及时查用,或因反复借查,易使档案原件受损的危害,做到档案即时跟踪,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等作用,亦减轻了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和压力。长期有效运用,必将得益斐然。
其他文献
本文根据当前业界片上互联技术的最新进展,并结合AMD新一代高性能大型处理器芯片的实际设计过程,详细介绍了SMN新一代片上互连管理构架.文中有针对性地介绍了SMN与NOC的区别,相对NOC结构的优势,以及SMN的可管理性、可配置性以及按需分配片上功耗,并从验证角度,介绍进行片上互联架构验证中的一些研发工作及体会.
随着CMOS工艺技术的进步,SRAM存储器向高密度、大规模方向发展.大容量存储器对访问延时的要求越来越高,敏感放大器成为影响存储器读出速度的关键.因此,如何对敏感放大器进行更快速、更稳定的改进,成为高性能SRAM设计的重要部分.对传统锁存式敏感放大器进行研究,并提出了一种新型可编程的敏感放大器的设计,通过控制信号使得存储器在速度和稳定性之间进行权衡,与传统的存储器相比,增加了可选择性,在不同的环境
本文提出了基于FPGA设计的数据通路测试中,嵌入错误和延迟检测逻辑进行检测的方法.这种方法有效解决了通过chipscope或逻辑分析仪直接观测输入输出信号时,观测难度大、信号储存时域深度有限、可观测的信号位宽有限、电路板引出信号pin脚有限等问题,大幅提升了测试效率.经实践证明,使用该方法,测试效率提升了4倍.
为准确检测环境温度,需要将温度传感器集成在芯片内部,传统的温度传感器检测温度范围窄,线性度低.介绍了基于0.35um CMOS工艺设计的一种嵌入式温度传感器电路,采用了两个温度斜率差检测温度,产生与温度成比例的电压值,并利用∑ΔA/D转换电路有效提高了A/D转换的分辨率,该电路具有结构简单、温度范围宽、线性度好,检测精度高等优点.通过流片验证了该温度传感器检测温度范围在-69℃~140℃时,温度检
作为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的连云港市处于中国沿海,沿长江和沿陇海兰新产业带的交会区域,是长江三角洲重要组成部分,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灌云县作为连云港四县之一,近年来坚持"港、区、城三位一体统筹推进"的发展思路,加快了临港开发的速度,提升了沿海开发的品质.灌云县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对农村饮水安全投入的机遇,抓住市委、市政府确定的2013年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年"的发展机遇,高度重视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建设了
本文根据连云港市水资源不足、水质差的现状,从供用水平衡和经济发展等层面分析了发展海水淡化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具备的优势条件,提出了建立有利于海水淡化发展的体制机制,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完善海水淡化科技支撑体系,实施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培育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基地的海水淡化发展的对策.
结合淮河流域的特点和省界水污染及管理现状,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补偿模式,建立淮河流域省界水污染补偿机制,提出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多主体共同承担环境责任、分担流域水污染补偿义务,构建流域水污染补偿网络的补偿模式的构想.提出的资金筹集和使用的思路和原则,能够促进补偿资金的筹集使用更科学和更合理。当然,从流域水污染补偿资金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要求来看,还需要从组织机构、资金使用审批制度以及资金使用效果评价
河流作为城市发展的依托,在缓解和消除城市热岛效应,保持生物多样性,改善气候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其对河道治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河道治理不再仅仅是以防洪、排涝为主的水利工程,而是向资源水利、生态水利方向转变的综合性工程,使得在新一轮的城市河道治理中,对城市河道的水环境、水景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建人水依存、和谐相处的绿色宜居城市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针对目前城市河道治理中重
连云港市地处沂沭泗河水系下游,汛期是洪水走廊,旱季是用水末梢.要实现农村水环境的灌溉、排水、供水功能,其首要因素是要求水环境保持畅通,蓄、调、引、排、灌控制运用自如,而连云港市大部分河道、水塘开挖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已运行多年,淤积严重,引排水能力锐减,部分水体污染、发臭,严重危害了水环境质量,迫切要求全面疏浚整治.2003-2012年,连云港市实施农村水环境整治工程,恢复了水体的引排功能、生态功
河流除具有就近供水、交通航运、泄洪滞涝等功能外,还具有重要的生态环境功能.加强淮河流域生态环境建设,维护流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是淮河流域发展的当务之急.近年来,治淮事业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仍然面临着防洪排涝工程体系尚不完善、抗灾能力仍然不强,以及洪水威胁、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水污染等诸多问题.本文基于"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统筹流域水资源合理利用,探索重构"人河"和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