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御碑诗《帝都篇》与《皇都篇》满文文本之考

来源 :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云南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w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乾隆皇帝一生创作大量诗歌,但是关于其满文诗作的研究甚少.本文对位于北京永定门外的燕墩碑文——乾隆御制《帝都篇》与《皇都篇》满文文本进行研究,其满文并非对汉文的简单对译,透过对满文文本的解读,修正以往对其汉文文本的误读,以便更准确地把握乾隆帝的思想、韵文行文节奏,同时管窥乾隆朝初期满语文的发展情况.
其他文献
本文关于美国之台湾移民闽南语语音的调查研究,主要调查一个移民到美国的台中漳腔闽南语家庭成员.研究问题为:(1)三代闽南语语音的比较分析:将从声、韵、调来比较该家庭不同世代的发音人在各个音类的表现;(2)闽南语元音系统的变异:台湾闽南语通行腔的元音系统有从/i,e,a,u,o,(c)/的不对称六元音系统,进一步发展为/i,e,a,u,3/五元音或南部对称六元音/i,e,a,u,(a),3/的趋势,本
印度尼西亚廖内省峇眼市是一个以华人为主体的城市.通过分析当地华语的语音及词汇特征,并结合当地的民俗以及有关峇眼华人来源地的传说,文章认为峇眼话是源自福建泉州、厦门和漳州一带的闽南话.
汉语是一种声调语言,自古以来,语言声调与音乐曲调的谐合关系,即受到相当程度的重视.《尚书·尧典》所谓:"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即道出诗歌和言语之间相互依存的紧密关系.歌谣的旋律若违反了语调的规范,即破坏了语感的自然,甚至可能造成语义的混淆.相对地,太过迁就语言的声调,则无法展现音乐的曲折回旋之美.语言声调与音乐曲调的谐合程度,考验着词曲作家以及演唱家的功力.所谓诗乐谐合,是指歌谣在创作
美国有二百年华人移民史,当地的菜单、地名等社会文本受汉语方言影响,沉积着不同时期汉语方言译音和标音规范.燕京饭店地处哈佛广场边上,经营多年,而以中式百家菜为特色.经菜式的读音分析,发现其菜谱杂糅着多地汉语方言,而且标音受到不同华语标音体系影响.以《现代汉语词典》所用汉语拼音系统和《足本汉英词典》所用威氏标音系统以及港用粤拼标音系统相对照,可以证实该菜单存在复杂的方言因素和受不同标音体系影响.这一现
本文根据"海外华人社区吴方言与文化研究"研究团队海外汉语方言词汇调查词表(修订版)、汉语方言两字组连读变调调查表,提取其中跟"方位词"有关的词条,进行大台北地区缙云同乡会老人口音之田野调查工作.在语音特点方面,反映本地方言有某些阳声韵的鼻尾音丢失、某些中古见系细音声母脱落成零声母、某些塞音声母读成鼻音声母、流通二摄某些韵收-m尾等现象;在连调变化方面,基本上以前字变调为主,后字一般不变调.偶有变调
中缅边境地带,即中国与缅甸接壤的边界两侧地区,主要包括云南保山、德宏、临沧、普洱、西双版纳等州市的沿边区域以及缅甸的克钦邦和掸邦木密支那、八莫、迈扎央、大其力、木姐、滚弄等地.本文对当地的山水等地理环境地名及村寨为主体的居民聚居点两类汉语方言地名作了简单介绍,分析了这些地名常见的命名理据,并大致归纳了其语言特点.
本文分析香港泉州、潮阳、海丰方言常用词汇的通语化、粤语化程度,讨论其通语化、粤语化特征,探究这种演变与词频、语义、语用因素的关系.
海外的客家话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印度、欧洲、美洲、大洋洲和非洲的东南部.每个区域都有其流行的优势腔调,而最强势的就是惠阳腔和梅县腔.惠阳腔客家话主要分布在马来西亚、越南、大洋洲和欧美,以马来西亚的人数和分布面积最广,是当地客家话的优势腔.它同时也是香港本土居民和新移民的主流腔调.20世纪70年代以前,惠阳腔曾经作为新界居民的主要交际语,但却在80年代以后让位给广州话.目前香港还有超过20万会说惠阳腔
关于西夏的职官及其机构设置情况,缺乏完整的史料记载,但是在部分传世及出土文献、文书、碑刻、题记等中,仍能发现一些反映西夏职官的信息,这为初步探讨西夏职官制度提供了可能性.本文依据相关文献记载信息试对西夏职官及其机构设置的变迁进行了梳理,认为:西夏立国初期所设职官及机构多仿宋制,中央职官机构,虽以中书、枢密分掌文、武二柄,但当时属制度的草创期,各自体系较为简单,且由于史料不足,还无法考察这些机构的实
西夏语文献解读过程中有不少语言文字障碍,这里略训诂一二.西夏文献中的“(眛)腦”非“洞房”,乃指“嫁妆”;“宁弛”谓等等,源自藏文la sogs pa的逐字翻译;“舖璃”对应汉文“拳”,意指“捲曲”;“蛧顶热”对应汉文“尉犁”,乃误将汉文“尉犁”读为“尉利牛”而为;“呢禂苄”对应汉文“吐谷浑”,读汉文“谷”为古禄切(kuk),“(圃)”乃合“傅滴均”三字之形而成,对应梵文vajra(金刚)的一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