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源化工气体的膜分离资源化技术及应用

来源 :第九届全国膜与膜过程学术报告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vafan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气体膜分离在石油化工、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处理对象也由单一原料、单一回收目标的拟二元简单体系发展至多源头、多目标回收、多用途综合利用的复杂系统.这对气体分离膜和膜分离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围绕多源化工气体的膜分离资源化分离及利用这一重大需求,本团队在新体系中膜材料性能的准确预测,多源组分非理想膜过程的快捷、准确模拟,新型双膜分离组件及多技术整体协同设计,双膜-氢泵耦合协同资源化技术等领域展开了系统研究,并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和工程应用.(1)建立基于气体临界性质的膜分离材料筛选方法,优选出含氟聚硅氧烷及离子液体等新型膜材料,提高了气体分离膜的耐溶胀性和分离性能.采用分子模拟指导共混复合膜开发,PEG@PTFPMS复合膜的CO2/N2选择性提高48%;研制出离子液体掺杂膜,CO2渗透速率及对CH4选择性分别达到104.7 GPU和43.2,高于同类膜的文献报道值.模拟结果表明,膜分离装置的四氟乙烯回收率达到91.5%,单耗仅0.08美元/千克,优于传统的单耗达0.19美元/千克的丙酮吸收装置.(2)引入大空间位阻、高聚集度离子基团,建立高性能膜材料设计制备方法,提出通过半互穿网络、两亲分子诱导,优化离子簇的取向及连通性,构建了具有高效离子传导通道的膜材料,应用于电化学氢泵等装置.设计出互穿网络膜电化学氢泵及加氢反应器,高效回收低氢富CO2化工气体中的H2,能耗低于传统氢气分离技术,酮类加氢速率达到传统高压加氢的6倍.(3)建立膜分离热力学模型和优化判据,充分发挥高性能膜的高效传质控制优势,提出双膜与精馏耦合、循环级联膜分离与低温精馏耦合等多种优势互补的新型分离技术.采用“并-逆流”流型的双膜分离器和双膜-精馏耦合分离等新工艺,设备投资和操作费用分别降低43%和63%;通过膜与变压吸附耦合工艺,实现了高纯度、高收率回收炼厂气中的氢气.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艺包,成功用于中石油大连石化80000Nm3/h多源富氢气体中氢气和轻烃的综合处理,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炼厂气综合回收利用装置,经济效益超过1.74亿元/年.
其他文献
采用分子动力学(MD)模拟了乙基纤维素(EC)的交联过程,并考察典型汽油组分(噻吩、正庚烷、环己烷、环己烯和甲苯)在不同交联度EC中的扩散行为,绘制小分子在聚合物中扩散轨迹并分析了其扩散方式,计算了汽油组分在EC中的扩散速率与噻吩扩散选择性,模拟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相符合。通过分析聚合物自由体积、XRD谱图、分子链运动性,探明了EC交联对分子扩散影响的作用机理。结果 表明,随着交联度增加,EC内氢键
以渗透通量、比体积产水量和造水比为指标,采用响应曲面法和遗传算法对真空膜蒸馏过程进行多指标建模与优化,考察了料液入口温度、料液浓度和膜面流速等操作参数以及装填系数和长径比等组件参数对指标的影响规律.通过方差分析验证预测模型,分析了各参数对指标的交互作用,操作参数和组件结构参数对指标有显著的交互影响.在进料入口温度65℃、料液浓度1 wt%、膜面流速13 m/min、装填系数25%和长径比2.8的最
在由卷式膜组件简化成的平板膜组件的隔网流道中,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方法对流道中纤维丝的排布方式进行了二维模拟。考察了三种排布方式下,流体的速度分布以及对于壁面的剪应力分布。结果 表明,同边排列方式会引起上下膜性能的不均衡,交错排列的纤维丝通常会被优先考虑。当提升流体流速时,纤维丝背后产生的逆流区域范围逐步增大,但存在一定的上限值,继续增加流速无法扩展剪切应力的作用范围,但可以将区域内的作用
聚三氟丙基甲基硅氧烷(PTFPMS)是一种同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具有相似主链结构的橡胶态聚合物,由于分子中不对称的结构以及C-F键的存在,使其具有一定的耐溶剂性能。采用溶液浇铸法制备了PTFPMS均质膜,测试气体的渗透性及溶解性,并讨论了扩散性;研究了气体临界性质(临界体积和临界温度)与渗透系数,溶解度系数以及扩散系数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PFCs的渗透系数较小,低于永久性气体及具有相同碳原子
渗透汽化膜分离技术是一项高效节能的液相分离技术,尤其适合共沸或近沸混合物之间的分离.NaA分子筛膜在有机溶剂渗透汽化脱水应用中表现出优异的渗透通量与分离选择性.尽管目前管式NaA分子筛膜已实现产业化,但是仍然存在渗透通量低、膜组件成本高等不足,制约了其进一步推广应用.与管式NaA分子筛膜产品相比,中空纤维NaA分子筛膜渗透通量高、装填密度大、组件成本低,有望成为下一代渗透汽化分子筛膜产品.设计与开
碳纳米管阵列反渗透膜(CNT)由于可以克服传统高分子反渗透膜产水量低、耗能高、承压能力低之不足而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本文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模仿水通道蛋白的结构(Fig1.a),对(13,13)大直径碳纳米管阵列膜进行内壁和/或端口(Fig1.b,c)改性并对其水通量和截盐率进行了研究.结果 表明改性后的碳纳米管阵列膜可以达到100%的截盐效果(如Fig1.b,c,d,e所示),且水通量是
随着人们对饮用水安全的日益重视,膜技术在饮用水处理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多。目前,饮用水处理领域应用较多的是超滤膜,而纳滤膜的应用正在研究中。超滤膜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结果表明,将超滤置于臭氧-活性炭工艺之后,可以有效保证臭氧-活性炭工艺出水的生物安全性和较低的出水浊度和藻类浓度;将超滤膜与混凝工艺组合,可以替代滤池,缩短常规处理工艺的处理流程,提高净水厂出水浊度和产水量;将超滤膜与活性炭组合,不仅可以
淡水资源极度匮乏、能源缺口迅速扩大和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是当今制约人类文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蔚蓝的大海蕴藏着丰富的水资源和能量,被誉为21世纪的希望。依靠溶液自身渗透压作为驱动力的正渗透膜技术(Forward Osmosis,FO)可以实现海水的资源化利用,进行海水淡化或盐差发电,成为最具发展前景的分离膜技术。传统的FO膜受膜材料、膜结构及制膜技术等限制,在分离效率和分离精度之间存在上限平衡,
金是最受欢迎的贵金属之一,除了被首饰和金融业追捧外,在医药、电子、航天及其它制造业也有诸多的应用.随着对金需求量的不断增加,从矿石等金的主要原料开采提炼更多的金受到限制,因此含金量低的二次料源必须加以处理回收金.回收金的方法有溶剂萃取、离子交换、化学沉淀和吸附等.其中吸附由于能够分离回收极低含量的金而备受重视.本研究采取膜色谱的方法从实验室模拟含金废水和工业含金废水中吸附提取低浓度的金离子,并为该
会议
正渗透是渗透压驱动的自发扩散膜过程。近年来,膜领域涌现出很多正渗透研究的团队,还有很多科学家和年轻的学生希望能够进入到这个研究热点。观察近5年的科学报道,发现很多研究内容是在十年前提出的一些概念基础上进行细化,阐述相应的科学问题。这批正渗透的淘金潮正在推动正渗透技术跨入一个新的台阶。本文分析了在正渗透领域近几年在膜材料、驱动溶液和应用的重要发展,介绍高研院膜实验室近年来在高含盐废水回用项目中在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