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土区超长嵌岩桩屈曲分析无单元Galerkin法

来源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十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ncent11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探讨洞庭湖等软土地区桥梁工程中常用的超长嵌岩灌注桩桩身的屈曲稳定,将其视为第一类稳定问题,引进新型的无单元Galerkin数值方法,考虑桩土共同工作中的变形协调与材料不连续等因素,基于可视性准则和罚函数法给出了桩身屈曲稳定分析的无单元Galerkin法,并编制出相应的计算程序(PBAP EFGM),由此可获得桩身的屈曲临界荷载,并结合某大桥主墩桩基一试桩进行了应用,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基于无单元Galerkin法的桩身屈曲临界荷载预测值与现场载荷试验实测值吻合较好。
其他文献
粘性土中挤土桩的承载力随时间增长。利用压入桩能够显示压桩力,并能方便地隔一段时间对桩进行复压的特点,获得了其最终压桩力、隔时复压力以及静载试验得到的最终极限承载力。分析认为最终压桩力是压入桩零时刻的广义的极限承载力,可以与隔时复压及静载试验获得的不同时刻的所有极限承载力组成曲线,即压入桩极限承载力的全时程曲线。基于全时程曲线的概念,能够方便地由施工终压力推求桩的极限承载力;或者由设计要求的极限承载
沉降控制复合桩基通过桩与桩间土共同作用分担上部结构传递下来的荷载,通常情况下是较传统桩基础更为经济的一种基础形式。沉降控制复合桩基的承载力发挥机理也是近年来的一个研究热点。通过一个原型试验,重点研究了沉降控制复合桩基的桩土荷载分担情况及其随施工过程的变化规律。分析表明,沉降控制复合桩基的桩土荷载分担比是随着施工过程动态变化的,并最终趋于稳定。最后,为沉降控制复合桩基的设计施工提出了一些建议。
通过三轴蠕变试验和平面应变蠕变试验研究粤东海积软土的侧向变形机理。试验结果表明,荷载作用下本软土的瞬时应变与应力的关系是非线性的,在不排水条件下软土的侧向变形是向外发展的,在排水情况下侧向变形既有鼓胀过程也有收缩过程,加荷速率对侧向变形的发展影响不明显,软土的侧向变形变化形式与所受到的剪应力水平存在对应关系,在低剪应力水平下路基软土的侧向变形对沉降的影响是不显著的,在高剪应力水平下路基软土的侧向变
张石高速公路石家庄段位于滹沱河流域二级阶地上,以就近所取的河道粉细纱作为路基填筑材料,采用粘土包边的设计方案。为了研究路基的稳定性,配合施工监控,进行填土过程数值分析。分析表明,路堤填土越高,位移越大,坡面位移没有向坡外侧移动,均指向路堤本体。靠近道路中线处,路基和地基均沉降较大,向两侧减小。应力结果显示竖向应力等值线分层分布,水平应力在坡脚有集中,剪应力在坡脚集中明显,但应力组合没有满足屈服破坏
通过对天津市区13个场地、55根预应力管桩静压沉桩结果的分析和3个场地、18根预应力管桩静压沉桩结果的验证,分析了天津市区预应力管桩静压沉桩到位可能性的判别方法和判别公式,对岩土工程勘察、岩土设计、岩土施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现行铁路路基支挡结构中预加固桩的设计采用地基系数法,其本质属于定值法。传统定值法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基于可靠度理论的分项系数法反映了今后设计方法趋势。针对预加固桩受弯破坏、受剪破坏及锚固段桩侧土体破坏3种主要失效模式,分别建立了极限状态方程。用C语言开发了M-C法计算可靠指标的计算程序,计算了22根工程预加固桩,得出了目标可靠指标β,满足设计要求。
Y形振动沉管灌注桩技术是在传统圆形沉管灌注桩基础上,根据等截面异形周边扩大原理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桩,工程实践表明,该桩具有承载力高、质量可靠、工程造价相对低廉等特点。介绍了Y形振动沉管灌注桩的技术原理、经济技术特性、施工设备、设计及质量检测方法等。并在总结现场施工工艺的基础上,针对Y形桩易出现的问题,对其施工工艺、施工质量控制要点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介绍了桩端后压浆技术在特大吨位桥梁桩基中的应用情况,共30根试验桩,包括苏通长江大桥、东海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上海崇明越江通道等重点工程。压浆桩的最大桩径达2.5~3.2 m,最大桩长达125 m,压浆后极限承载力高达上万吨。尽管后注浆工艺中压浆管的形式、压力、水泥浆用量、压浆持续时间等各不相同,桩尖处土层情况也不相同,但压浆后都不同程度地提高了桩基极限承载力,但其提高值较为离散。基于试验统计分
采用室内模型试验对沉桩过程中静压桩机理特性进行了研究。对浅层土体、桩身周围、桩端处土体的不同位移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揭示了桩周不同位置土体的变位规律,并将孔隙变化场与宏观位移场进行相互印证,发现桩端土体位移模式与压密区基本呈圆孔扩张。对桩体贯入过程中的动端阻力、动侧摩阻力的发展规律以及临界深度等问题作了揭示。研究成果对于进一步明确沉桩挤土效应内在机理和沉桩阻力的发展规律都具有意义。
随着高层建筑地下层数的增加及纯地下室部分面积的加大,纯地下室或底层裙房部分的抗浮是结构设计中必须考虑的问题。而采用抗浮桩或抗浮锚杆及采用配重方式进行抗浮是常用的方式,但其相应地增加了结构的投资。将上部结构与地基础协同分析的计算方法引入结构的抗浮验算中,增加外部边界条件,利用结构自身刚度及强度,考虑结构自重,系统分析结构的抗浮情况。根据分析结果确定是否需要抗浮及需要多少的抗浮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