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天然草场载畜量的研究

来源 :2006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林业及生态建设领域相关学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xiang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试验是在天然草场中,在放牧条件下,以链烷烃为指示剂,对自由采食的四头绒山羊投入链烷烃缓释装置(CRC),进行对白城地区绒山羊基地的绒山羊采食量的测定。 通过夏、秋两季试验,研究了不同季节对草原载畜量、草原产草量、牧草消化率以及采食量变化的影响,用链烷烃G31作为内源性指示剂,CRC作为外源性指示剂,评定放牧条件下,绒山羊的采食量的方法科学、可靠。为放牧条件下山羊以后的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不同季节对放牧条件下的绒山羊的采食量有较大的影响。在两个季节采食量的对比试验中,以秋季采食量为高。在夏季,绒山羊的有机质采食量为0.6449 kg/d,折合干物质采食量0.9499kg/d;当在秋季时,绒山羊的有机质采食量为0.6681 kg/d,折合干物质采食量为1.2328 kg/d,具体体现在试验羊体重的变化上,秋季绒山羊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夏季阶段。 本研究的结果,不仅作为试验牧场的绒山羊生产的参考数据,以及草场管理的理论依据,更为合理利用草场,防止草场退化以及过度放牧,进而保护草场提出了一条新的解决途径。
其他文献
通过6株外生菌根真菌对895杨进行人工接种试验,研究了红绒盖牛肝菌(Xerocomus chrysenteron);劣味乳菇(Lactarius insulsus); 紫金蜡蘑(L.aemthystea);华美牛肝菌(B.edulis);2 株彩色豆马勃(Pisolithustinctorius 代号Pt1、Pc2)对杨扦插苗苗高、地径、根鲜重、植株鲜重、根系活力、硝酸还原酶、硝态氮、叶绿素荧光动
侵染性病害是造成的果实烂果主要原因。造成采后病害的病原菌多是在采前通过果皮或者微伤口潜伏侵染至果实内部,在采收后贮藏期发病。在病原菌与果实互作过程中病原菌有自身的侵染机制,果实也具有抗病机制。物理因素、化学物质、天然物质、拮抗菌都能够诱导果实的抗病性。本文详细阐述了果实采后病害的潜伏侵染机理及发病途径和控制采后病害的防治策略。
本文对湿地松丛生芽增殖条件作了进一步的改良和优化。研究了卡拉胶、pH值、光照和赤霉素、抗坏血酸等附加物质对湿地松丛生芽增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增殖培养基中不同的卡拉胶用量、酸碱度、添加物质和培养室的光照强度均对湿地松丛生芽的增殖有较大影响。当卡拉胶为7g,L、pH值为5.8~6.0、光照强度为2000~3000Lx时有利于湿地松丛生芽的增殖和生长;培养基中添加抗坏血酸0.05g/L能有效抑制湿地
野蚕黑卵蜂是我国桑园害虫野蚕的卵期优势寄生天敌,根据其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可以知道,该蜂在野蚕的生物防治上很有前途。由于找到了野蚕黑卵蜂大量繁殖的适宜寄主——家蚕卵,加上野蚕黑卵蜂的很多特殊之处,野蚕黑卵蜂又是科学研究的良好实验材料。近年来,随着野蚕黑卵蜂寄主利它素研究的日益深入,已经成功诱使野蚕黑卵蜂寄生非寄主马尾松毛虫卵并羽化出下一代,使野蚕黑卵蜂增加了一种人工新寄主——马尾松毛虫卵。因此,野蚕
用改进单纯形法优化竞争密度效应倒数式系数,并对杉木的生长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杉木人工林各生长阶段的平均单株材积和密度的观察值符合竞争密度效应曲线关系,从8年生后,随着密度的增加,平均单株材积逐步降低;随着时间的推移,生长系数λ(t)逐渐降低,且C-D曲线逐渐向上移动.生物时间随着物理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并趋向于最大值;倒数式中的系数A和B均呈下降趋势.
本文以福建省永安市为例,分析了永安市概况,建立了永安市林业区划因素体系;运用传统县级林业区划方法中常用的谱系图聚类区划法和直接模糊聚类区划法进行了永安市林业区划;探讨了基于GIS的县级林业区划方法(包括基于建模的GIS县级林业区划方法和基于逐步聚类与GIS结合的县级林业区划方法)。
为了探求当前生态公益林的研究成果和存在的不足,笔者收集了近年发表的有关生态公益林的研究文献721篇,并进行了文献发表地区统计和文献研究内容统计,以其给生态公益林研究者提供参考。结果发现,生态公益林研究在地域和内容上都存在不平衡。东南沿海地区是生态公益林研究的中心地带,生态公益林补偿问题、体系建设和经营方面等是目前生态公益林研究的重点领域。并指出应继续加强生态公益林补偿问题和效益评价等方面的基础理论
混合像元是影响基于遥感技术的荒漠化评价精度的主要原因,本研究通过光谱混合分析技术进行了亚像元尺度上荒漠化信息提取,并在深入研究荒漠化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利用所提取的农田信息与沙生植被信息构建了用于荒漠化评价的沙地植被指数(SandVegetation Index)。与常用植被指数NDVI比较表明,SVI对荒漠化地区植被探测能力明显优于NDVI,并且特别适合于区分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土地。对毛乌素沙地评价
通过对林冠的研究可以监测林木的长势,预测林木的生物量,判定林木木材的材性,甚至可以用来管理林分的密度。林冠层三维信息模型(Digital Canopy Model,即DCM),是包含植冠表面高度的数字表面模型,其结合研究区的数字高程模型(DEM)可以实现用常规方法很难准确获取的森林植被参数,如冠层垂直结构、森林高度、郁闭度等,将会在未来的森林资源监测和评价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而传统数字摄影测晕方法获
本文对巴东木莲(Manglietia patungensis Hu)的花发育以及胚胎发育过程进行了系统研究。巴东木莲花顶生,花器官头年年底开始分化到第二年三月分化出花被、雌雄蕊群直至6月发育成熟。雌蕊成熟时胚珠倒生,双珠被,厚珠心,大孢子四分体线形排列,合点端发育成功能大孢子,珠孔端的三个退化,大孢子为单孢子发生型,胚囊发育方式属蓼型;雄蕊花药外侧壁玫瑰红色,内侧有四个白色花粉囊,绒毡层有1层多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