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治疗眼病2例

来源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眼科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学术年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眼科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ose_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眶上神经痛在眼科较为常见,它是眶上神经分布区域内出现的反复发作的剧痛。中医称此症为眉骨痛或眉棱骨痛,多因风热外侵,痰湿内郁所致。此病证按经络辨证,属于三阳经合病,但以太阳经为主。故取足太阳膀胱经脉的攒竹穴具有宣泄太阳热气、活络明目的作用。取足少阳经经脉的头临泣、风池具有通经活络、调和气血、疏风解热、清头开窍、明目益聪的作用。上星、百会为督脉穴,督脉总督一身之阳气,为督脉、足太阳膀胧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的交会穴,取二穴有激发经气、调节内脏、疏通腑气的作用。太阳穴为奇穴,有疏风清热、清利头目的作用。另外,以上穴位作为局部取穴,具有加强疏通局部经气的作用。可见通过针刺治疗,能行气行血,起到通的作用,以达到治痛的效果。 后天性麻痹性斜视是指两眼正视时,视轴不能同时注视同一目标,一眼视轴指向目标,而另一眼视轴则偏向目标一侧。在中医眼科称为“风牵偏视”。本病外因由风中经络所致,内因为体虚,可因气虚、血虚、脾虚湿盛及肝肾阴虚等引起。针刺治疗本病原则为活血舒筋,疏风通络。攒竹、丝竹空、承泣、球后、风池为近端取灾,以调节眼部经气,同时能调和气血、通经活络、疏风解表;取风池穴,与督脉通络于脑,可疏风解表、清利头目,行气活血,达到治病求本提高疗效的目的。以上各穴相伍,共同起到驱风散邪,疏通经络之功,从而改善眼周围组织的气血运行,使患侧眼球运动较迅速的恢复正常,复视、斜视也随之消失,眼疾得愈。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鳖甲化纤丸治疗原发骨髓纤维化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自2005年1月~2010年6月在本院血液科住院和门诊患者120例,予鳖甲化纤丸8g,日2~3次,口服.3个月为1个疗程.观察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好转39例,进步47例,无效34例,总有效率71.7%.30例三系减低患者治疗后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血红蛋白、白细胞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细胞
会议
双视盘是一种罕见的先天异常,国内曾经报道过,部分有FFA检查,但缺乏OCT检查认证视神经纤维,眼眶影像学检查认证双视盘的后部视神经是如何走形的。本报道拟在弥补之前有关报道的欠缺,尽量完善罕见病例的检查资料,为研究罕见病例提供更多的临床依据。真正的双视盘为两个独立的视乳头,并且有各自分开的血管分布;或者由主要视乳头的交通动脉供应,并且CT或MRI应证实球后有两条视神经,X线照片发现两个视神经孔,有作
眼底出血在临床上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但却是很多眼底疾病和全身疾病的重要临床症状,其病因各有不同,其常见病因有机械性的眼底血管阻塞、炎症性的疾病、视网膜血管异常和外伤、全身的血液病和血管病变等,起病的原因虽然迥异,但引起的眼底病变损害大致就有视网膜的出血、渗出、微血管瘤和新生血管,玻璃体积血,严重者导致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累及黄斑部可引起黄斑病变,如失治误治可最终致盲,是临床上变化较快较复杂,需要密切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简称中浆,是一种常见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的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常有眼前暗影、视物变形、视力下降等不适,眼底主要表现为黄斑区水肿或圆顶状浆液性脱离,多见于20~45青壮年,男性较女性多7倍以上,它是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老年性黄斑变性、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之后第四位常见眼底病.目前许多学者认为首先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脉络膜毛细血管出现低灌注或充血扩张,进而
先天性泪囊炎是先天性发育障碍所造成,多为鼻泪管的下端被先天性残存膜所封闭;或管腔被上皮细胞残屑阻塞,极少数因鼻部畸形,鼻泪管骨性狭窄所致.临床表现为出生后不久眼部出现溢泪、溢脓、多哆,压迫泪囊时可见粘液或脓性分泌物自泪道溢出;本病的治疗方法是按摩泪囊,冲洗泪道及泪道探通。本次报道89例均是在行按摩泪囊,冲洗泪道治疗后未愈者。其治疗年龄虽然尚无定论,但笔者认为以1-6个月为好,因年龄越大,鼻泪管阻塞
眼睑连带性运动异常性疾病主要包括眼睑-眼球连带性运动异常和眼睑-咀嚼连带性运动异常,眼睑-眼球连带性运动异常是临床上罕见的的疾病,为第三神经错向所致,又称第三神经错向综合症;表现为上眼睑位置随眼球运动出现大小变化,平时表现为上睑下垂外观,有关于该病的以斜视治疗为主的报道,而采用额肌筋膜瓣悬吊术同时治疗上睑下垂和消除眼睑、眼球连带性运动异常未见报道.眼睑-咀嚼连带性运动异常又称Marcus Gunn
通过针刺、梅花针、中药、耳穴贴压及中西医结合等方法,对不同程度和不同类型的弱视治疗均能达到预期效果,而中国应用针灸治疗眼部疾病具有悠久的历史,它通过疏通经络气血,调和脏腑阴阳,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本文献资料表明针灸疗法能够有效治疗弱视,操作简单,安全无副反应,配合遮盖疗法、仪器治疗、常规训练等疗法综合应用时,效果更明显,能显著缩短疗程。但当前针灸治疗弱视的临床研究资料中,存在样本量不均匀,临床设计
麻痹性斜视是眼科常见的疑难眼病,对于其病因,《黄帝内经》云:“肉不坚,膝理疏,则善病风”、“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暴强直,皆属于风”。《审视瑶函》曰:“此病谓目视一为二也,乃光华耗衰,偏隔败坏矣。病在胆肾,胆肾真一之精不足,而阳光失其主倚,故错乱而渺视为二。若目赤痛,而视一为二者,乃火壅于络,阴精不得升运以滋神光,故反为阳邪错乱神光,而渺其视也。”由此可见,古代医家多认为本病与肝、脾、肾三脏密
虹膜睫状体炎又名前葡萄膜炎,虹膜发生炎症后常影响睫状体,故临床上单独的虹膜炎或睫状体为是很少见的.常同时发病.本病是指黄仁与晶珠发生粘着,瞳神失去正圆,边缘参差不齐,形如锯齿或状如花瓣且伴有视物昏矇的内障眼病.相当于中医学的"瞳神干缺"、"瞳神缩小".一般多反复发作,如迁延日久可导致失明.虹膜睫状体炎是常见的致盲眼病之一,是最常见的一种葡萄膜炎.庞赞襄主任中医师认为:肺阴不足,津液短少,内存郁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