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如何更好规避出血风险

来源 :第五届中国心脏重症大会(第二届中国·国际重症医学大会、第一届中国心脏康复大会、第一届心脏人工智能医疗大会、第一届重症心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出血和血管并发症不仅增加PCI患者住院费用、延长住院日,而且导致短期或者长期患病率和死亡率的上升.目前国际上对于PCI出血并发症定义尚无统一标准,因此出血发生率不尽相同,约在2.4%-3.5%之间.随着新型抗血小板制剂和抗凝方案的应用,规避PCI出血风险的策略也在不断变化,介入治疗的进步已经改变了出血与缺血并发症的平衡.快速抑制ADP受体的新型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使得血小板Ⅱb/Ⅲa受体抑制剂的常规使用正在逐渐减少;PCI术前充分预先使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术中不必常规使用Ⅱb/Ⅲa受体抑制剂;优先应用桡动脉作为介入径路,特殊情况应用股动脉路径时应用血管闭合器;部分高危出血风险患者应用比伐卢定可能是规避PCI出血风险的较好策略.ACC/AHA指南承认肝素的剂量是基于随机试验的经验性治疗,临床实践中是否监测ACT水平仍不确定,但合用糖蛋白Ⅱb/Ⅲa抑制剂且保持ACT200-250秒,或不联合GPI保持ACT250-300秒,仍是PCI术中肝素抗凝的标准治疗方案,并鼓励术者尽量维持ACT在推荐范围内的低水平,以避免出血.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总结DCD心脏移植治疗终末期心脏病的临床疗效及经验教训.方法:回顾性收集医院从2014年8月至2015年12月符合ISHLT推荐标准进行DCD移植的患者5例,其中扩张性心肌病4例,冠心病1例.术中采取双腔静脉法行原位心脏移植,采用中度低温、中高流量体外循环灌注,常规使用超滤技术.术中及术后给与预防感染及抗免疫排斥治疗.结果:5例DCD心脏移植患者供心冷缺血时间最短为120min,最长达7
权衡心与脑的关系,不仅需要ICU医生、脑科医生的共识,有时还牵涉的伦理问题。每一个人都是有生命权的,不能因为某个器官的问题而忽略了另外器官问题的处理,挽救病人的生命是医学的宗旨。在目前医学模式下,只有整合各个学科,尤其对HICU重症患者,只有将重症医学、脑科学、心脏重症等结合起来,将多种手段融合起来,才能使病人最大获益,并没有心和脑哪个更重要的问题。
目的:观察肺复张对体外循环先心病术后早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患者的疗效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例先心病术后ARDS患者诊断标准并接受机械通气者,在镇静、非肌肉松弛状态下,在原有的呼气末正压(PEEP)水平基础上以5cmH2O/0.5min逐渐增加PEEP至25crnH2O,维持0.5min,以5cmH2O/0.5min递减至肺复张前的PEEP水平.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氧合指数以
体外冲击波目前广泛应用于泌尿系结石碎石和骨科矫形等.近年来有学者发现体外冲击波具有改善心血管缺血病变的作用.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发现低能量的体外冲击波可以上调VEGF的表达、促进血管新生、促进NO生成、增加局部血液灌注,显著减轻心绞痛症状,改善左室功能和重构,从而达到治疗心肌缺血的目的.体外冲击波是一种有效、安全、无创的治疗方式,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它的适应指征将拓展到更多的心血管疾病中.本文就体外冲
目的:总结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发生心室电风暴(VES)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发生VES的患者资料,分析VES的发作特点,总结治疗经验.结果:1例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前即发生VES,表现为顽固的心室颤动,术后仍频繁发作.其余6例均为术后48h内发生VES,表现为由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转为心室颤动2例、心室颤动1例、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3例.发作VES
心力衰竭病人往往伴有容量负荷过重,利尿则是一线治疗.血管加压素V2受体拮抗剂托伐普坦口服可促进自由水的排出而减轻容量负荷.通过检索PubMed、Science Direct数据库,对托伐普坦治疗心力衰竭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总体而言,托伐普坦用于心衰的短期治疗疗效较肯定,可以比常规治疗更快更好地改善患者的症状,而托伐普坦长期疗效尚不明确,现有资料显示CKD、高龄及危重心衰病人也许能够从托伐普坦治疗中
目的:初步评价托伐普坦用于心力衰竭治疗对患者肾脏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15年7月至2016年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心内科重症监护室住院的严重充血性心力衰竭并接受了常规利尿治疗或托伐普坦治疗并有完整病历记录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诊断采用RIFLE标准,基于患者入院后一周内记录的最高肌酐值相对于基础肌酐的变化,分为
本例患者入院初期诊断考虑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征,因入院时症状有所好转,故未行急诊介入检查,但入院后第二天,症状进行性加重,且胸痛症状与体位相关,不能平卧,并出现血压及血氧饱和度下降,肌钙蛋白明显升高,全胸片示双下肺渗出样改变,复查心电图较前无明显变化,结合其病史,符合急性重症心肌炎的临床特点,所以给予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同时减少低分子肝素用量,三天后患者胸痛逐渐减轻。此时,患者下一步是继续糖皮质激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症伴血管麻痹的病理生理机制.方法:通过研究40例低心排血量综合征的患者,根据PICCO监测,外周血管阻力低下的20例视为实验组,剩余20例为对照组;借助于术前、术中、术后相关监测指标来分析低心排血量综合征患者外周血管阻力低下的原因.结果:两组在心胸比、LVEF、BNP有统计学差异;两组在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有统计学差异;两组在CI、SVR有统计学差异
早期确诊心源性休克并及时开始血液动力学支持(IABP)、稳定血压、维持心输出量至关重要。文中病患一天内查了3次床边胸部彩超,均未提示主动脉破裂,最后是床边胸片发现纵隔增宽,结合颈肩部血肿才让我们考虑“主动脉破裂、纵隔血肿”。该病例提醒必须加强IABP使用过程中的监护,一旦出现血压和血红蛋白均下降时,要想到主动脉破裂可能。临床经验表明:对于需要IABP支持治疗的患者,除了在IABP治疗前需要床边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