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四川极端高温干旱分析

来源 :2006年全国灾害性天气预报技术高层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hhck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盛夏,巴蜀大地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极端气候事件──高温干旱,此次高温干旱是四川省1951年以来影响范围最广、高温持续时间最长、危害最严重的特大气候灾害事件,其高温日数、降水偏少程度、极端最高气温等均打破历史纪录。本文利用逐日监测资料、高原积雪及NCEP的高度场、风场及气候中心提供的有关资料,对此次重大高温干旱灾害事件进行了分析,发现:南亚高压的异常季节性北跳偏早及偏强偏东,伊朗高压偏东偏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异常偏西偏北与东移的青藏高压合并形成一高压坝,最后演变为稳定在川、渝上空的大陆高压,锋区位置偏北,冬季高原积雪偏少是造成高温干旱的直接原因。
其他文献
水文区位是河流系统的自然节点以及城市以及各种取、排水口等的人为节点在河流系统中的位置。这里所说的位置不仅仅是其地理空间的坐标值,更重要的是该节点的在河流树性网络拓
近20多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发生了显著变化.耕地资源数量变化不仅是准确刻画中国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必不可少的内容,同时也是关系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耕地保护,甚至列为基本国策.但虽然“采取世界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却未能控制住耕地的流失.且减少的耕地主要是分布在东部地区质量较好的耕地,而增加的
系统整理了甘孜水氡自有观测以来的数据,分析了观测数据中的各种干扰因素,并研究了在该台200km范围内的5级以上地震、300公里内的6级以上地震前水氡的短临异常特征.为利用甘
东北地区作为过去100年中国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幅度最大的地区之一,自20世纪以来有众多来源的土地数据记录,本文拟具体分析各类数据的性质与意义,探讨其异同并比较其相互之间
本文对来自塔里木盆地具有油气显示的火山凝灰岩露头样品进行了激光共聚焦的相关分析工作,从而为为火山岩鉴定提供了独特视角。
2006年4月11-12日江西出现了严重的冰雹、大风、对流性暴雨天气。利用加密自动气象站、多普勒雷达、FY-2卫星及常规探空资料、6 h间隔1°×1°NCEP资料,从天气条件、物理量诊
2006年盛夏重庆市降水异常偏少,高温突出,酷热天气频频出现,打破了多项气象记录,酿成百年一遇的特大高温伏旱。本文分析了高温伏旱特点、历史定位、发生背景和天气气候成因,
2006年4月9日20时开始新疆和田地区自西向东出现了沙尘暴、寒潮天气过程,本文从天气形势、单站要素、动力诊断等方面,对此次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主导系统乌拉尔山高压
热带风暴"碧利斯"(0604)登陆后其低压环流较长时间地维持,造成湘东南历史罕见的特大致洪暴雨。本文利用AREM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对此过程进行较成功的数值模拟,并在此基础上设